近期,歌手郑智化在深圳机场登机时因登机客梯车与客舱之间20CM的高度差,他的轮椅没法通过,需由两名工作人员搀扶进入飞机。事后,郑智化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是“连滚带爬”进入机舱,对深圳机场对残疾人服务态度批评是“最没人性的”,引发公众关注。
![]()
深圳机场随即致歉,并表示已第一时间会同航空公司启动核查,并优化特殊旅客服务。
![]()
郑智化随后发文称深圳机场已经跟他个人道歉了,他不会再追究这件事,只是希望机场能借着这个机会整改,优化对残疾人的服务和协助,呼吁借机改善残疾人出行保障。
![]()
原本此事已经到此已经算是一个很好的结局。可是没有几天,深圳机场放出了郑智化当时上飞机的监控视频。深圳机场公布现场监控视频,显示共有四名工作人员(三名空乘及一名地勤)协助郑智化登机。视频一放出来,网友们就不淡定了,之前同情他的人也开始质疑。网友批评其夸大事实、忽视工作人员付出,要求其道歉,甚至引发对于郑智化本人的人身的攻击。郑智化最终回应,承认“连滚带爬”表述不当并致谢工作人员,同时重申对特殊群体权益的关注。
此事,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瞬间持续成为焦点,甚至有人还编歌来进行调侃,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这一事件的深层思考。
1、用词是否失当?
“连滚带爬”虽为夸张修辞,但意在表达行动不便者的窘迫感。肢体受限者实际无法完成“滚爬”动作,应结合语境理解其情感表达。个人认为郑智化使用“连滚带爬”一词没有多大错误。作为一名残障人士,20cm对于我们肢体正常的人,根本就没有多大困难,但对于一个从小就失去行动能力而且已60多岁的人而言,应该理解这一行动困难的语境。一个残疾人,你让他连滚带爬,他都滚不起来,爬不起来。
2、核心诉求是否被掩盖?
舆论聚焦于“是否说谎”,却忽视郑智化对无障碍设施缺位的批评。若机场配备完善的升降设备,残疾人可独立、从容登机,而非依赖他人协助,此举方能体现真正的平等与尊严。如果事发时,深圳机场有便利的特殊人群通道,而郑智化可凭自己一个人顺利登机,他又何必搭上的道德压力。需要五个人的帮忙才能登上飞机,算不算狼狈不堪?
细看郑智化推文,全文的气愤的中心不是深圳机场这些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而且他也在之后的澄清里强调这一点。他气的是那个操纵升降车的司机,明明升降机升高一点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却冷眼看着他“连滚带爬进了飞机”。请注意,这里的主语是“操纵升降车的司机”。
3、视频公开的伦理争议
纵观整个事件,从郑智化第一次推文之后,深圳机场已经道歉了,这说明深圳机场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到位。郑智化也不再追究了,这事情本来就过去了。但是令人诡异的是,深圳机场因为迫于压力才把视频放出来,这背后细思极恐。可能深圳机场在舆情压力下公开视频的初衷是为了回应网友的质疑,但是这一行为,可能侵犯个人隐私,且将残疾人狼狈画面暴露于众,加剧对其的心理的二次伤害。
4、网络舆论的非理性
网民易陷入“道德审判”,忽略事件本质。郑智化作为台湾公众人物,选择道歉息事宁人,亦反映跨境议题中身份敏感性的影响。首先视频发出来之后,网络舆情已经形成发酵效应,大家不再关注事情本身了,大家都关注到了乘务组、机场人员和地勤对郑智化的帮助,并因此责怪郑智化不领情。其次,网络舆情是没有理性的,乌合之众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各种指点,开始揪着“连滚带爬”不放,甚至于对郑智化本人人身的攻击。
郑智化在面对“连滚带爬”用词争议时,其快速承认不当并道歉的做法体现了面对网络舆情的明智策略。由于网络环境具有放大个体表达瑕疵的特性,任何细节都可能被过度解读,导致合理诉求被淹没。尤其作为台湾公众人物,其身份在跨地域舆论场中更易引发非理性争论,因此选择及时澄清、收敛表达,既是保护自身免受过度舆论冲击的务实选择,也避免了核心议题——残疾人无障碍出行权益——在无关争议中失焦。
文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