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造梗师”,官方创作者如何破局?
梗王诞生:“扫地僧”被公众看见
2025年4月,音乐人程响发布的一条短视频迅速登上热搜,视频开头那句“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听过我的歌”,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好奇。而当她细数自己演唱的《可能》《人间烟火》等网络神曲时,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些歌曲曾在奶茶店循环播放,在短视频平台刷屏,如今才知道它们的演唱者是谁。
“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这个梗为何能火爆?核心在于它精准击中了短视频时代的传播逻辑和大众心理。它利用“陌生面孔+自信宣言”的反差制造悬念,瞬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了观众的验证冲动。当这些演唱者清唱出《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雪落下的声音》等深植于大众记忆的旋律时,观众的反应从质疑转向了“真香”。一时间,很多歌曲、配音、文字、画面所承载的集体青春记忆,迅速让话题积累超26亿播放量。
换一个角度来讲,观众苦“流量”久矣。这个梗直击文化产业“作品红,人不红”的痛点,回应了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渴求。无数像程响、银临这样的实力派创作者,虽然作品旋律响彻街头巷尾,但本人默默无闻多年。这个梗将他们推至台前,满足了观众对“真材实料”“扫地僧”的期待。
全民整活:隐藏大神层出不穷
“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这种充满惊喜与反差的自我介绍,炸出了各行各业的高手能人。从音乐圈开始,音乐人王雅君以朴素的家居服造型出镜,一句“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听过我写的歌词”突破观众预期,当她相继唱出林俊杰的《小酒窝》、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EXO 的《Baby Don’ t Cry》等经典旋律时,网友顿时惊呼:“原来是你!”
配音演员李世宏发布视频说“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听过我的声音”,生动复刻了自己在1986版《西游记》中给孙悟空的精彩配音。其视频被新华社转发,获得点赞近8万。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梗不断衍生出新的版本,如“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学过我编的课本”“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用过我设计的人民币”“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考过我配的英语听力”等,网友表示“这些赛道最权威的‘上古真神’出现了”。
当大家对这些视频逐渐感到审美疲劳时,有人开始逆流而上。不少国民级明星反其道而行之,推出“你可能认识我,但你或许没听过这些作品”的反向表达;而一些默默无闻的网红则借此契机自我介绍:“你可能不认识我,也没看过我的视频,但你现在认识我了。”
官方玩梗:强势破圈网感叙事
1.企业品牌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曾发起“新生军训服,由你说了算”投票,本意是让学生选出心仪的军训服,不料引发了全网参与热潮。这所万人规模的学校最终以270多万票选出“最丑军训服”。此梗一出,“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给我投过票”的说法让学校又收获了一波热度。
蜜雪冰城雪王账号发布“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用过我的表情包”,吸引来了美菱、脉动等企业账号的互动。如此可爱幽默的玩梗,给雪王 IP增添了一丝真实感。此外,高德地图、名创优品、瑞幸也都在官方账号玩起了“凡尔赛文学”,每一条火爆的视频下面都有用户留言反驳:“天下谁人不识君?”如此“谦虚”的态度,既让老用户感受到轻松诙谐的互动氛围,又巧妙地避开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让不熟悉的路人在围观中迅速建立“该品牌已具备较高市场认知度”的印象。
![]()
2.政务官方
各地文旅部门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传播风口,央视网文旅账号率先发声:“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去过我推荐的地方。”通过九寨沟、漓江、然乌湖等景区的视觉呈现,完成了一次高效的文旅安利。从省级文旅账号(文化西藏、辽宁文旅、陕西文旅)到城市文旅账号(南京文旅、吉林文旅、重庆文旅),再到景区官方号(华夏文旅西安度假区、桂林猫儿山景区等),各级文旅机构纷纷亮出“看家本领”:谐音梗 BGM(背景音乐)、标志性景区镜头、爆款剪辑、地域特色热梗轮番上阵。只要视频以“你可能不认识我”开头,评论区便会涌现“我还能不认识你”“不必介绍,有钱我自会前往”等网感十足的互动留言,其中单条视频最高点赞量达 7.7万。
政务新媒体同样亮点频出。中国军号发布19秒短视频,以“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听过我的声音”引出中国军火的磅礴气势,网友戏称“这要是打在身上,不得青一块紫一块”,视频轻松斩获2万点赞;平安通辽官方账号另辟蹊径——“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打电话一定见过我”,收获超3000转发量。云南交警、盘锦网警、平安通川、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消防等官方账号也纷纷跟进,热闹非凡。
热梗背后:流量红利与反思
1.流量红利
官方玩梗的本意不是追求流量,其实际目的是企业、政府用大众爱听、听得懂的语言,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
在企业品牌领域,热梗的出圈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主流消费群体的精神状态。品牌提炼出有用的信息,为产品研发与宣传活动提供灵感。如泡泡玛特全新系列“星星人”捕捉到如今打工人忙碌、疲惫、压力大的特点,在城市写字楼、地铁站张贴“再疲惫麻木的大人,内心也住着勇敢无畏的小孩子”的标语,让在“铁皮格子”里上下班的打工人感受到一丝鼓励。企业还可以将宣传活动与近期热梗相结合,吸引更多消费者。如霸王茶姬结合热梗“蒜鸟,蒜鸟,都不容易”,与湖北蒜鸟家族联名推出4只可爱软萌的蒜鸟娃娃,轻松激发了那些爱看热闹的网友的购买欲。
文旅、网警、消防等政务官方玩梗的行为,则体现出政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的态度。政务官方主动放下严肃姿态,融入公众活跃的舆论场域,尤其是社交媒体。政务官方运用大众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符号,有效提升了政策解读、安全警示、公共服务等信息的接受度和传播力。同时,社交媒体平台点赞、评论、转发的数据直观公平,确保关键信息真正触达民众。
2.反思
任何梗都难逃“从火爆到被反噬”的生命周期。随着“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的滥用,“这个梗好烦”“刷到就会点‘不感兴趣’”等声音愈演愈烈。许多根本没知名度的人和品牌也来蹭热度,导致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人们在体验过童年主持人、网络热曲、人民币设计师等情绪冲击后,蜂拥而入的诸多“低含金量”博主远低于大家的期待阈值。当失望越来越多时,这个梗就走到了衰退期,在人们心里激不起水花了。
热梗审美疲劳,官方创作者该如何破局?
1.把控周期,踩准传播节奏
网络热梗就像潮水一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包括萌芽期、爆发期、饱和期和衰退期。官方创作者要敏锐地识别其热度走势和风评,把握其发展阶段,“对症下药”。
一个梗从萌芽期向爆发期过渡时,官方创作者一定要果断参与。此时人们对该梗的新鲜感最强烈,接受度最高,官方创作者可以结合自身定位,产出契合的内容。比如,华夏文旅西安度假区发布视频“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看过我的实景演艺”,回顾景区舞台的高光时刻,吸引了诸多用户在线咨询演出信息。
当这个梗进入饱和期时,浏览量、互动率下降,官方创作者就应主动调整策略:要么对现有梗进行创新迭代,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要么果断转向,寻找下一个有潜力的传播点。切忌在衰退期强行蹭梗,因为此时人们对这个梗已失去兴趣,强行介入不仅无法达到传播效果,还可能招致反感,损害品牌形象。
2.打破模仿怪圈,打造差异化新梗
众多案例表明,单纯的模仿只能让品牌和创作者淹没在同质化的内容中。破局的关键在于从“跟随者”转变为“定义者”。
深入理解爆梗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创造新梗的基础。爆梗往往具备反差感、集体共鸣等特质。例如,将原梗“爆改”成“你可能认识我,但未必知道……”的反向玩法,展现自身独特的一面,让观众产生新鲜感。
官方账号可以利用独特的品牌文化符号、本地特色打造差异化语言风格,让观众在众多内容中一眼就识别出其独特之处。此外,跨界融合其他 IP和热梗,将不同领域的元素巧妙结合,也能创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梗,为内容注入新的活力。
3.内容为王,打造长尾效应
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内容才是王道。官方创作者必须回归观众需求,提供“有用”或“有趣”的内容。“有用”的内容对于政务账号来说,是实用的安全知识、城市宣传;对于企业而言,是产品的核心优势、使用技巧等。“有趣”的内容需要引发情感共鸣的剧情、创意十足的呈现。无论是“有用”还是“有趣”,都杜绝低质硬蹭,要确保内容真实可信,契合机构核心职能与品牌调性。
玩梗是吸引流量的起点,而非终点。通过玩梗吸引用户关注后,要提供后续的、有深度的、可进阶的内容,从而沉淀用户。鼓励 UGC(用户生成内容)共创,让用户成为内容创作者和传播者,构建可持续的内容生态。
在这个万物皆可造梗的时代,“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的故事还在继续。它揭示了内容传播的底层逻辑:在注意力可以被随时转移的当下,唯有真诚与创意,才能让梗真正“活”下去。(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杨晓 | 责任校对:赵艳丽 | 审核:张旭 | 美编:丁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