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能化优化:从“定时指挥”到“数据驱动”的核心转型
城市交通信号灯规划与设施的智能化是核心趋势,依托AI算法、多元感知设备及大数据分析,实现“按需调控”。例如,南昌通过“硬件感知+算法优化”组合,融合视频监控、雷达、互联网数据,实时捕捉路口车辆占有率、排队长度等信息,动态调整绿灯时长,解决“绿灯无车、红灯车排队”问题;杭州引入SCATS、ACS等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结合大数据预测交通拥堵趋势,提前调整配时;山西太原对2837个灯控路口进行动态排查,优化老旧信号机,实现信号参数远程调整、方案一键下发,构建数据驱动的信号控制新模式。
2. 绿波带网络化:扩大覆盖与动态优化
绿波带作为提升道路通行效率的关键手段,正从“局部试点”向“网络化覆盖”扩展,并实现动态调优。山西全省已建成163条总长614.1公里的“绿波带”,形成“十横十纵”主干道绿波网络;宁波计划2025年新增100公里以上绿波带,温州累计建成154条绿波带,覆盖1126个路口,总里程达472.1公里。同时,绿波带的参数(如绿信比、周期、相位差)根据季节性、时段性交通变化不断细化调优,确保适配不同时段的交通需求。
3. 车路协同化:与自动驾驶、导航平台联动
车路协同是未来信号灯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与自动驾驶车辆、地图导航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车-路-云”协同。例如,信号灯系统可接收自动驾驶车辆的实时位置、速度信息,动态调整信号配时,优先确保自动驾驶车辆通行;同时,与高德、百度等导航平台联动,将实时信号灯状态、剩余等待时间推送给驾驶员,帮助提前规划通行策略,减少等待焦虑。坪山、南昌等地的规划均强调这一方向,旨在通过车路协同提升整体路网效率。
4. 精细化管理:分时分区与多源数据融合
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策略向“精细化”发展,注重分时(早高峰、平峰、夜间)、分区(主干道、支干道、热点区域)的差异化调整。例如,山西太原针对早高峰保畅通、平峰期提效率、夜间保安稳的目标,为绿波带量身定制控制策略;杭州区分工作日与节假日、热点与非热点区域,设置“信号配时员”专职岗位,结合实时情报与路面执勤团队联动处置;宁波采用“AI+绿波带”方案,应对潮汐交通特征,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提升高峰期通行能力。
5. 设施规范化与维护常态化:提升稳定性与寿命
信号灯设施的规范化与维护常态化是确保运行的基础。一方面,推进设备优化,采用LED灯源(低能耗、长寿命)、模块化设计(方便维护优化),淘汰老旧设备;另一方面,建立设备检修标准流程,利用物联网技术远程监控信号设备,提前预警故障风险,确保设备稳定运行。例如,山西太原整改47处不符合标准的设施问题,确保信号机具备多源检测数据的汇聚处理功能;杭州建立交通信号设施管理数据库,记录设备运行状态、维护历史,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