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几乎所有国企都在发力做资产盘活,但手底下的写字楼、产业园和保租房等等资产,类型繁多、规模庞杂,要理清、管好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不少地方国企的朋友都跟小明表示过,过去公司里对资产管理这一块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工具、人员也不足,真正要把资产管起来,其实还有不少困难要克服。
就拿收租金这件事来说,别看它是一项基础工作,但要做扎实并不容易。
一方面地方国企手中的资产规模大、租户多且构成复杂;另一方面,这几年的人员编制把控也很严格,通常几个人就要面对几百个租户。哪怕员工忙得焦头烂额,合同管理和租金收缴这一块,还是难免会出现错漏,要花许多精力反复去核对。
对于地方国企来说,如果能盘活存量资产、激发收益潜力,这当然是好事。但在制度、工具与思维跟不上的时候,业务负担是很大的。
所以如何提升资产管理、尤其是租赁管理的效率,是这两年国央企的一大课题。目前那些资管业务做得不错的国央企,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优化的。
![]()
招商运营机制优化
首先,一套市场化的、具有灵活性的招商运营机制,对于盘活国有资产十分重要。
因为当下的不动产存量市场并不好做,能否迅速响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对运营细节做出调整,可能直接决定资产出租效率。如果机制僵化,很难去谈有效、长久的盘活。
目前不少国企为了应对市场形势,都会围绕资产的出租定价、合作条件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弹性调整,对资产与租户之间的供需匹配也更加动态化。点这里,了解云租赁系统
比如在租期策略上,广州的珠江商管就会围绕不同客户对自身经营情况的预期,进行一定的弹性调整。过去租约主要是按年来签,但现在可以按6个月甚至3个月来签,以确保最大化盘活存量资产、消灭闲置。
而重庆的万盛商管在自己的小程序上,集中发布了大宗闲置国有资产推介信息,加快促成合作。据万盛发布公众号介绍,万盛经开区的全区租赁需求及时办结率、有效满足率,已经分别提高至100%、81%,能高效应对资产闲置问题。
又比如围绕存量租户需求的变化,不少地方国企已经懂得及时应对、快速进行需求与供应的再匹配。
像前面提及的珠江商管,会高度关注租户的经营状况和换租需求,主动为具有业务扩张或形象升级需求的大型企业客户,和出现经营收缩的企业,去重新匹配不同形态的办公产品。
这些内部置换举措,能让存量客户以更合适的价格、入驻更符合当下需求的产品,大幅降低了存量客户流失的可能性。
而重庆万盛商管则搭建了一站式租赁服务中心,国有资产线下租售平台大屏上,会集中展示区属国有企业持有的资产面积、坐落位置、现状照片等内容,各企业选派的工作人员在现场推介。
其采用“线上应用+线下大厅”的集中运营模式,一体化推进资产的宣传营销、租赁管理等,能有效提升需求与供应的匹配效率,降低招商压力。点这里,提升租金收缴效率,规避合同风险
而在更重要的服务环节上,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投入的重要性。一些地方国企已经开始采用技术“武装”,通过数字化平台来强化租户的服务能力。
比如某国企管理的科创园区,有不少入驻企业如何当地政府的“科创减免”政策优惠条件。然而,地方补贴名目繁多,每类补贴的条件又不尽相同,人工处理很容易出错,可能导致补贴、租金减免的金额不对,后续的租金账目全都乱套。
所以这个园区采用了数字化租赁管理系统,能够根据既定条件自动处理“分层减免”需求,避免各类补贴政策计算出错导致的租金漏收错收。
系统应用之后,企业租户的所有减免、结转、转入转出记录,系统都会留档备查,大幅减轻了运营人员的统计压力,也让企业用户更加满意。
![]()
![]()
业务流程与风控机制标准化
资产租赁管理难、坑多,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其实每个月催收、收缴租金,对账、查账等工作,以及不同租约里需要注意的一些风险点,都是高度重复的。
但因为业务和风控流程没有固定下来,租金收缴流程没有上线、合同节点也在各个经办人手上,风险点不可视,所以每个月团队总因为类似的事情或问题忙的团团转,管理效率始终上不去。
实际上,在存量资产盘活的过程中,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与可视化,可以说是一项基建工作了。通过已经非常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运营效率与风险识别的问题。
首先是在效率提升方面,可以看看曲靖保投的实践。其围绕保障房资产打造了一套“监管营”系统,实现了业财税一体化,现在10个人就能完成5000多套公租房的动态管理,租金收缴效率大幅提升。
成都交投资产也针对租住业务打造了线上门户,实现了服务的“掌上全办结”。据松萝资管介绍,成都交投近一年内的保租房在线签约占比为99.5%,在线支付占比为91.75%,对交易环节的管理已经实现全数字化。
在这方面,除了工具的应用之外,对员工的数字化意识与应用培训也十分重要。点这里,了解云租赁系统
比如某地建投企业,会针对资产管理与租赁业务部门员工,组织开展了系统操作培训,专门围绕租赁合同管理、租金收缴等关键业务环节来设置专项课程,提升团队在租赁业务管理上的整体专业度。
同时还建立“问题清单”即时反馈机制,任何人都能依靠清单及时响应解决系统操作中的共性问题。
其次是在风险识别与管控方面,过去许多业务上的风险是隐性的,比如很多的合同在条款谈判、定价细节上,都是由具体的业务人员把控的,管理层和同事之间很难掌握全部的信息点。
但现在,数字化系统能够将合同的所有细节实现可视化呈现,大量潜在的风险点成为了显性内容。系统会根据既定的租赁条件自动进行筛选、审核。点击了解智慧租赁管理,合同风险一眼识别
据了解,江西还通过数字化租赁平台,实现了招租竞租、资产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维修管理等场景的在线化,建立了严密的风控体系和竞租机制,以确保国有资产租赁过程中的公正公开与合法合规性。
这些风控细节上的技术优化,对国企资管的风控是有很大帮助的。
![]()
强化对业务数据的掌控力
提升经营决策精准度
过去国企存量资产的运营数据量太过庞大,开业务会议之前,基层的统计工作量巨大,效率很低。这也会影响企业高层的决策效率和精准度,要么错失市场机会,要么出现方向性的决策错误。
这是这几年,许多国央企都在发力解决的问题。不少国企对资产的租赁业务数据,掌控力已经越来越强,决策过程也越来越科学了。
由于数字化技术与业务的深度结合,许多国企已经实现了业务流程和数据的全面在线化,任何业务数据都可以即时查询,以及自动按需求生成数据报告。
这对于国企资管业务的精准管控和对外交流,都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也解放了基层员工的精力,可以从统计工作中解脱出来,去做利于业务发展的事情。
比如珠江商管目前的租赁业务管理,就要求全部用数字说话。一方面,其构建了一个精密的业务指标体系库,包括营收、利润率、租金收缴率、出租率、招商率、客户满意度、巡检结果、安全生产等等;
另一方面,将这些指标固化到数字化系统中,将全部业务数据实现可视化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快速分析资产现状、快速找到业务卡点,并制定对策,对业务的日常决策甚至是企业经营决策,都能形成精准有力的支撑。降低空置损失,资产应租尽租,戳此了解
又比如重庆万盛商管对国有资产实行“一资一码”管理,并构建了“资产入库-租赁规划-需求共享-招商客户-合同管理-退出经营-资产处置”的全生命周期数字穿透监管闭环链条。
这些工具都能非常直观的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快速掌控资产的动态经营管理情况。据万盛发布公众号介绍,万盛经开区全区所有国企、7个部门、10个镇街,已经共享了资产数据超120万条。
结 语
各地国企的实践案例,充分说明了租金管理其实是一门技术活,要做好这项基础工作,不仅需要有市场化的机制支撑,还要积极拥抱前沿技术。
资产盘活之路,需要胆大心细的摸索。技术与制度的融合,一定是绕不开的路径。
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