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以前路灯坏了没人修,垃圾两三天没人扫,邻里吵架那更是常有的事儿。现在志愿者天天‘在线’,马路亮堂了,小区干净了,大家一团和气,老北门也越来越热闹了!”在宣城市宣州区澄江街道办事处澄江社区北门老街开了20年土菜馆的陈师傅感触颇深。
澄江社区位于宣州核心城区,也是全区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所在地,曾因新老居民习惯差异大、设施老化、物业矛盾频发而“头疼”。这里还有宣城市首家网红夜市街区,其中的历史文化老街北门老街曾是水运码头集散地,遗迹丰富,是集餐饮、美食、文化、商业等为一体的文化商圈。
近年来,澄江社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北门老街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创新思维,攻坚克难,以志愿服务破解社区治理难题,让“老北门”焕发出“新活力”。
“双轮驱动”破解邻里心结
“是我太较真了,以后有事儿咱多商量!”社区的红色调解室里,这声和解背后,藏着社工与志愿者联手破解“十年积怨”的故事。
王师傅和张阿姨当了十年上下楼邻居,也因楼道堆物、电视音量等小事结了十年“梁子”。半个月前,两家又因为楼上漏水泡了楼下墙纸争执起来。社区网格员邱声红多次上门调解无果,便带着两家的“恩怨史”找到了驻点社工——宣城市禾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邓丽君。
小邓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从王师傅的“朋友圈”入手,侧面了解到他独居且患有多种基础病,担心维修费用过高无力承担。“咱们换个思路,先帮他解决实际困难。”小邓协调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周为王师傅上门体检,又发动“澄”心帮的水电工志愿者,以免费安检的形式,终于敲开了王师傅的门。
为破解“志愿服务队伍流动性大、服务不专业”的难题,澄江社区精心打造了本土队伍——“澄”心帮志愿服务队,通过全方位的培训让队伍从“临时拼凑”走向“规范运行”,为社工+志愿的“双轮驱动”奠定基础。截至目前,服务队已发展到462人,团队成员服务时长超8860小时,成为群众身边的社区治理“生力军”。
社工“开方”,志愿“接力”。为了让“双轮驱动”行稳致远,澄江社区建立“社工督导+志愿者激励”双保障体系,每月定期开展案例研讨会,由专业社工指导,提升志愿者矛盾调解、应急处置技能;推行“服务积分兑换”,志愿者可凭积分换取生活用品和社区特色课程优先名额。王师傅在漏水问题解决后,主动加入“红色调解室”,用亲身经历化解3起邻里纠纷;张阿姨也成了“澄”心食堂的义务送餐员。
“专业社工像‘方向盘’,把握服务方向;志愿者像‘车轮’,提供前行动力。”澄江社区党委书记汪云告诉记者,“双轮驱动”正推动着社区志愿服务不断向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转型。
“澄”心矩阵延伸服务触角
中午11点,外卖骑手梅正云揉着肚子走进“澄”心食堂,热气腾腾的饭菜香扑面而来。“以前忙到下午两三点才吃得上午饭,抽空买的包子在箱底捂成一团,冬天要想喝口热水都得找便利店借。”梅正云掀起衣角,擦了擦额头的汗。“去年冬天送单时,我这胃疼得直冒汗,硬是咬着牙爬了6楼……”
如今,澄江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改造的“澄”心食堂成了他的“能量补给站”。
为了错开外卖骑手的送餐高峰期,食堂每天中午11点就开饭,志愿者会提前把荤素搭配的套餐打包好放进保温箱里,每天的菜色从红烧肉到清蒸鱼轮换不重样,8元的价格还能叠加骑手专属补贴。
小梅72岁的母亲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床,以往每天中午,他都得暂停接单一小时,回家给母亲做饭。现在有了“澄”心食堂,志愿者张阿姨每天中午根据梅妈妈的身体状况搭配好餐食,再保温好送过去,小梅“跑”起单来,再无后顾之忧。
这个由社区发起、12家爱心商户众筹运营的社区食堂,日均服务新就业群体50余人次。除了餐饮服务,食堂还设置了“骑手加油站”,冰箱里常备免费矿泉水,药箱里有胃药和创可贴,墙角的共享充电宝随时可用。汪云说:“考虑到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专门设置了夜班岗,哪怕你晚上9点回来,也能吃到热乎饭。”
从“一餐热饭”到“全面托付”,社区的“澄”心品牌矩阵正以点带面延伸服务触角。“澄”心为老项目中,82岁的独居老人王奶奶能够享受每周一次的上门体检,志愿者还会用轮椅推着她去参加社区的“银龄合唱团”;“澄”心言和调解室里,党员调解员老李用“拉家常+讲法律”的方式,让争执了大半年的两户邻居,在端午节坐在一块儿包起了粽子……
“四季常在”凝聚社区温情
“阿姨,您订的‘助浴服务’,我们带了折叠浴盆和防滑垫!”重阳节前夕,“澄”心帮志愿者们扛着收纳箱敲开了高龄残疾老人沈福珠的家门。沈福珠上个月在社区“志愿服务菜单”上勾选了这项需求,如今每周都有专业护理志愿者上门服务。在社区的心愿墙上,贴满了便利贴:“想学智能手机”“要修老花镜”“想找人读报”,每一条需求后面的红色对勾,都是澄江社区“菜单式服务”的日常写照。
每月5日的早上8点,北门老街文明实践广场就是一个热闹的“志愿服务集市”。志愿者们支起的磨刀架、理发凳、爱心衣物领取台和义诊咨询台,很快就被等候多时的居民们围了起来。旁边的“政策咨询台”前,社区工作者正在给快递员讲解最新的社保补贴政策。
今年以来,这样的集中服务已开展8场,服务覆盖2000余人次。志愿者小李在“结对服务”对象刘爷爷的服务记录上写下:本月血糖偏高要注意,并打上了醒目的着重号。像这样针对“一老一小一新”的结对服务,社区已登记了89个。
服务“长流水、不断线”,将“15分钟志愿服务圈”织成一张严密的民生保障网。从春天的“学雷锋”到夏季的“七彩假期”,从秋日“社区邻里节”到“善行一百·暖冬行动”,志愿服务的“四季歌”在时光流转中唱暖了民心,见证着历史文化老街的“幸福蝶变”。
■ 本报记者 张敬波 本报通讯员 袁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