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1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
“每个孩子都是为走向生活做准备的。我们的课程只有回到生活的现场,才能为孩子们未来走向生活做好素养和能力的准备”。
张志勇认为,现在教育改革面临核心素养培养、课程改革、育人方式变革的三大难题。他表示,
核心素养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在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中去培养,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讲授中培养。
这意味着,只有把学科的课程和主题架构的课程两者统一,才能把知识的传承与素养的培养统一起来。目前,我国教育的育人方式正在进行深刻变革,但要注意,研究性学习应该在各个学科中开展,不能脱离学科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学科知识的课程与问题主导的素养课程是割裂,甚至对立的吗?张志勇认为并非如此,而将两者联结的“纽带”就是生活,这也是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个取向。
此外,通过项目和主题实现课程组织方式的革新、倡导综合学习都是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课程改革取向。“不是先把知识掌握了再去探究和解决问题,而是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这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
此后,张志勇分享了三种高回报率的教育方式,
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任务驱动的项目学习、问题驱动的探究学习、问题解决的服务式学习。
这三种教育方式都在校外实践性教育中得以体现。所以,张志勇认为,校外实践性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素养教育的必由之路和育人方式变革的科学路径”。
他表示,校外实践性教育就是让课程回归生活现场,是在真实问题驱动下的情境化、体验式、建构式学习。他还特别提出了“智慧复演理论”,即让孩子们经历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知识发现和作品创作时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这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规律”。
那么,学校该如何探索校外实践性教育的可行之路?张志勇给出了建议:
一是建立1.5公里体验学习圈,利用好学校附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二是把室内的学科学习和校外实践性学习统一起来,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校内学习效率的极大提升,为校外实践性学习提供了更大空间;
三是每个学科都要开展校外实践性学习,要把校外实践的学习看作是每个学科教育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四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教育链。
“校外实践性教育带来的是学习动力系统的变化,是自主建构的学习,而不是灌输的学习,可以持续让孩子在感兴趣的学科里边探索,最终实现知识学习和素养形成的统一”,张志勇说。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授张志勇将应邀出席2025年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并在主会场作报告。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校长派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2025年11月9日—11日我们在西安不见不散,年度盛会,期待您的加入,欢迎扫码报名!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2025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力高级研修班暨《班主任说》编委会遴选
来源|读创教育、守望新教育
作者|张志勇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