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是输在了太有权有势还占理,并且没有意识到时代变了,所以败给了慈禧太后,或者说败给的并非是慈禧太后,而是败给了时代之变。
首先我们来看看咸丰帝的临死安排,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兵部尚书穆荫、吏部侍郎匡源、工部侍郎杜翰、太常寺少卿焦佑瀛八人辅佐,赞襄一切政务,由他们实际代行皇权。
又授予慈安太后“御赏”印章,授予年幼的同治帝载淳“同道堂”印章,由其母慈禧太后掌管。凡是顾命大臣所拟圣旨,要在起首盖“御赏”之印,末尾则盖“同道堂”之印,也就是说要以两宫太后来监督顾命八大臣,起到政治平衡的作用。
表面来看,咸丰帝的安排没毛病,顾命大臣有八位,权力稀释,有亲(宗室亲王、大臣,还有咸丰帝亲姐夫)有贤(军机大臣),比之康熙朝的辅政四大臣(同气连枝的两黄旗大臣有索尼、遏必隆、鳌拜三位,正白旗大臣只有苏克萨哈一位)成分更复杂,人数更多,内部可以形成相互牵制,跳出这个体系之外,两宫太后又可以再形成一个牵制。
![]()
同时两宫太后主要起到的是监督作用或者说牵制作用,并没有实力挑战顾命大臣的体系,而且皇帝嫡母慈安太后和生母慈禧太后又可以形成互相牵制之势,不至于出现后宫干政的情况。
但咸丰帝,还有顾命八大臣忽略一个最大问题,那便是古代王朝的运转依靠的人治而非制度之治,在缺乏制度的保证背景下,想要平衡各方势力,就要方方面面考虑到,很明显咸丰帝和顾命八大臣都没有考虑全面。
他们忘记了自己是在热河避暑行宫,不在京城,忘记了京城还有诸王大臣,更忘记了京城还有一位正因为负责英法议和而威望大起的恭亲王奕訢,忘记了这两者都没有在皇权交替之际分润到权力,低估了其威胁,没想到在京诸王大臣会与恭亲王联合起来。
也是忘记了慈禧太后可不是省油的灯,不会任其摆布的,心中总是以为她不过是小女子也,不值一提,结果没想到慈禧太后可以与慈安太后联合起来,再与恭亲王联合起来,最后推翻了顾命大臣的体系。
![]()
而且顾命八大臣之间看似可以相互牵制,但实际上早就以咸丰帝的第一心腹大臣肃顺为首。
肃顺是能臣干吏,帮咸丰帝刷新吏治不说,更是晚清少有的清醒人,认为旗人长期在温柔乡中难以堪当大任,反而是汉员才可以力挽狂澜,因此对于汉臣极为赏识,向咸丰帝推荐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汉臣,为平定太平天国,还有之后的同光中兴,也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他有个致命问题,就是恃才傲物,太过专横跋扈,太过目中无人,所以他成为顾命大臣之首,不只是使得那些没有分润到权力的诸王大臣不安,也是使得本可以置身事外的势力不安,很多人估计私底下都认为他就是下一个擅权的鳌拜,像权力欲望不大的慈安太后之所以联合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推翻丈夫咸丰帝的临终安排,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连她这种人都受不了肃顺的专横跋扈。
可以说咸丰帝对于顾命大臣的安排,是太不理智了,让肃顺一家独大,促成了其他势力的联合。还有就是咸丰帝太猜忌六弟恭亲王,肃顺太忌惮恭亲王,因此君臣二人在“亲”的人选之中,没有选择咸丰帝的至亲六弟恭亲王,而是以咸丰帝的姐夫取而代之,看似是避免了恭亲王成为下一个摄政王多尔衮,但也将恭亲王变相逼为没有分润到权力的各方势力的最大代表,无形中树立了一个大敌。
![]()
更要命的是,他们意识不到时代变了,清朝自雍正帝建立军机处,乾隆帝进一步完善开始,皇权已经达到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巅峰中的巅峰,在完善的体制之下,皇帝哪怕继位之前没有历练过,没有自己的班底,但只要继位就可以马上行使皇权,可以马上大权在握。
虽然到了道光帝时期,因为这位皇帝太过平庸,加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皇权有所衰落,但依旧处于巅峰状态,所以咸丰帝继位以后,皇权可以说依旧是没有威胁的,是一家独大的。
但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军的无力,东南半壁江山的被占据,只能开放地方团练,曾国藩的湘军之崛起,已经意味着皇权的式微不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是京城被攻破,咸丰帝都仓皇逃到了热河避暑行宫,如此惊天巨变,已经使得皇权实际上滑下山巅。
得益于皇权的完善和余威,咸丰帝即使在避暑山庄也依旧可以掌握全国局势,也可以做到令行禁止,所以他一时感受不到皇权的控制力在变弱,当然他也没有时间感受,因为逃到避暑行宫以后,咸丰帝的心可以说死了,开始自暴自弃,本就患病的他自然是病情加重,不久便是死去,所以面对时代之变,他依旧用之前的落后版本应对,自然是失败的安排。
![]()
执棋者咸丰帝看不明白,肃顺自然也看不明白,虽然他比咸丰帝精明,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太过自大。
时代变了,是怎么个变法呢?
这么说吧,在皇权独尊的时代,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大臣只是执行者罢了,根本没太多的自主权,等到皇权衰落以后,大臣自主权也相应大了不少,甚至有时候会跳出皇权的控制,诸如清末的东南互保事件。
所以我们看清朝历史,为什么晚清有那么多名臣呢,不是曾国藩就是左宗棠,不是左宗棠就是李鸿章,而之前怎么没有这种个性鲜明的名臣呢,因为之前大臣没有什么自主权,只能是“千篇一律”。
![]()
大臣的自主权变大以后,就可以做很多之前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掺和进之前想都不敢想的皇位交替风波之中。
像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联合以后,获得了掌握京畿与直鲁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有着武力为后盾,才成功推翻了顾命八大臣,并且稳住了局势。
在皇权巅峰的时代,他们不可能拥有那么大的自主权,皇家内部的事情他们只能是看客,即使让他们参与,也只是执行的角色,但是皇权衰落以后,他们就有那个自主权和胆子了,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可以说咸丰帝和顾命八大臣的失败,是败给了自以为是,败给了太占据上风了,又没有意识到时代变了,因此自大之下,栽了一个跟头,也深刻改变了晚清的结局。
如果顾命八大臣处于时代变局之前,又处于权力中枢的京城,那么即使两宫太后、恭亲王、其他诸王大臣有再多不满,即使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再厉害,也掀不起什么风浪,可惜的是,时代变了,咸丰帝还浑然无知,以落后的版本应对,自然是以失败收场。
![]()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最后自荐本人新书《大清300年》,一本书看懂“先天不足”的清朝是如何从“八家分权”走向“一家集权”,如何使皇权一步步成为古代王朝的巅峰中的巅峰,又如何因为太平天国的冲击,以放权于地方的“慢性毒药”来延续帝国生命线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