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妮 韦晓宁 | 撰文
又一 | 编辑
10月27号,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在上海开标。根据28号晚间国家医保局公布的中标结果,本次有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其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拟中选,企业中选率61.1%,产品中选率57.1%。
继去年第十批国家集采不公布整体价格降幅后,今年的第十一批国采,中标价格也没有公布。
这次国采参与投标的企业和产品数量与第十批集采大致相当,但产品中选率提高了8%,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医保局设立集采规则的“反内卷”原则起到了一些效果。
虽然如此,从一些品种来看,本次集采的激烈程度,仍能看出对于企业来说,集采对“市场重新分配”的重要作用。
本次集采的55个品种,平均每个有约14家企业竞标,高于第十批的12.5家。其中,竞标企业超过20家的品种有9个,但这个竞争量级的入围的企业数不能超过10家。
也就是说,在这9个竞争激烈的品种中,将会有10家以上的企业落选失标,落选率超过50%。
部分领域依旧竞争激烈
一位本土药企高管提到,他负责的品种在本次集采中以第八名“惊险中标”,报价仅比第九名低了几分钱。他对该品种颇有信心,因为第十一批集采与以往不同的规则——医疗机构在报量时首次可以按具体厂牌填报——即医疗机构的自主选择权份量加大,那些没被勾选的、此前医疗机构使用量不大的产品,即使中选也抢不到太大份额。该公司的产品在报量环节已进入前五,这意味着只要中标,就能锁定这部分报量份额。
他对成本也有清晰判断,坦言若以低价中标,利润损失会非常明显:“假如每盒差2块钱,一百万盒就是200万的利润差距。所以追求较高报价的方向是对的,当然这也得承担可能丢标的风险。”
另一位高管对自家品种是否中标却显得很从容。他解释说,这个品种竞争异常激烈,“三四十个厂家挤在一起,最低价已压到几毛钱”。再加上产品的主战场并不在医院,而在诊所渠道,因此公司在报价时比较“佛系”,中标与否影响不大。
不过,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如此“随缘”布局。
竞争最激烈的,当属呼吸系统疾病常用药二羟丙茶碱注射剂,共48家企业竞标,最终12家中标,包括石药欧意和石药银湖、石家庄四药、四川美大康华康药业等。
作为一个注射剂,二羟丙茶碱的市场规模还不足10亿,去年国内院内市场规模6.5亿元。但这已是一个成熟的“老药”,从原料供应、生产工艺到市场需求都已十分稳定,因此竞争者也多,这才成了本次集采竞争最为激烈的品种。
在“厮杀”后,这个呼吸病老药的市场格局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过去十年以断崖式的优势占据市场份额第一(28.33亿元)的吉林津升制药,这次不在中选名单中;
而“老二”石药银湖制药(2.06亿元),这次与石药欧意联合申报,以第一顺位中标。虽然代价是降幅近90%,但在国家集采这个系统里,接近1500万剂的报量需求,或许足以让其冲击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老三”遂成药业(1.68亿元),这次中标顺位则来到了第7,可能将面临份额重新分配。
价格重构所带来的市场洗牌,正真实地发生在每一个参与者面前。
落选的企业
从本次集采的报价结果来看,包括诺华、默沙东在内的多家跨国药企,对于其纳入集采的品种,更倾向于维持原有价格体系或暂不通过集采渠道参与市场。
据健识局报道,普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20mg),第一三共的医院报量需求是2888万剂,但该药在集采中限价0.99元,第一三共选择了大幅超出限价的报价。
艾曲泊帕乙醇胺口服常释剂型(25mg),诺华报价与限价持平,最终落选。而北京京卫、浙江海正分别报出了1.31元与1.72元,降幅达98%。
而本次集采中销售额、报量最高的最大单品,降糖药达格列净,原研阿斯利康同样落选。据市场消息,阿斯利康报价是4.36元/片,没有降价,超出了限价。
2019年,达格列净就曾在国家医保谈判中实现“大降价”,7-8元/片的价格降到了4.36元/片,而后原研阿斯利康仍在中国市场占据最大份额,2024年在国内公立医疗机构市场销售额达51.12亿元。
此次,10mg规格达格列净最高限价为2.3865元/片,以第一顺位中标的是印度药企Hetero,报价0.24元/片。
此外,曾手握大单品奥司他韦市场份额第一的东阳光,在奥司他韦颗粒的竞标中未能中选,第一第二的位置分别由湖南慧泽和成都第一制药占据,中标价分别是17.88元和19.03元,是东阳光产品目前的市场价的40%左右。
奥司他韦颗粒在本次集采中的竞争格局是“3进2”,其中东阳光与另外两家的医院报量需求悬殊,东阳光的报量是111万袋,湖南慧泽报量仅为2万袋,成都第一制药报量10.8万袋。
然而,有消息称,此次东阳光是以远超限价的价格落选。也就是说,此次落选,可能并不在东阳光的意料之外。
奥司他韦是“流感一哥”东阳光的核心品种药物,贡献了公司70%以上的营收,也占据了50%的奥司他韦市场。纳入此次集采的是奥司他韦三大剂型之一的颗粒剂型,其余两个胶囊、干混悬剂已分别纳入了第七、八批集采。在这两次集采中,东阳光也曾“拼尽全力”。
反内卷规则效果如何?
第十一批集采在报价规则上做出了重要调整,尤其在医疗机构报量方式上赋予了更大灵活性。医疗机构在填报需求量时,首次被允许自主选择报量方式:既可不区分厂牌,按通用名报量;也可指定具体厂牌进行报量。这一设计的初衷,是希望为包括原研药在内的各类药品提供更公平的报量环境。
这项规则对医院覆盖率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是利好,但增加了“光脚型企业”通过集采政策、直接抢占市场的难度。
一位参与投标的企业人士指出,“今年进行竞标品种可能是在三年前立项开发的,如果一家企业在三年前知道集采会实行‘带品牌报量’,可能就不会立项开发这个产品了。原本中标就能打破市场格局,现在却可能强化既有厂家的份额,这改变了一些药企的研发决策逻辑。”
但“带品牌报量”的长期效果是好的,“只要持续坚持带品牌报量,药企就会意识到,每个产品都可能存在多个厂家分占市场的局面,反而可能减少盲目投入、降低行业‘内卷’。”
除了报量方式,本次集采在价格机制上也引入了“锚点价格”新规。第十一批集采不再单纯以最低报价作为价差控制基准,而是将“锚点”设定为有效申报企业“单位可比价”平均值的50%与最低“单位可比价”两者之间的较高值。这一调整旨在防范个别企业恶意超低价报价对其他企业造成干扰甚至引发熔断。
同时,所有投标企业均需承诺报价不低于成本。对报价低于“锚点价”的企业,还须提交“报价合理性声明”,证明其报价覆盖研发、生产、配送及售后等全部成本。在本批55个品种中,有14个品种的企业被要求作出此类说明。
在锚点价格确定后,企业报价需控制在其1.8倍以内方可中选。这一机制对低价中标企业影响较小,而对报价较高的企业则形成一定保护——原本超过最低价1.8倍即熔断,现在由于锚点价提高,熔断上限也相应上浮,为部分企业提供了更宽松的报价空间。
此外,本次集采还进一步优化了复活机制。除原有的“入围复活”(即入围企业若因超1.8倍熔断,可自愿降价至同品种未熔断企业的最高价以复活,并保留选省权利)外,新增了“未入围复活”路径。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未入围企业也可复活:医院报量不低于该品种平均报量、首轮报价非最高、且自愿降至中选价格水平,不过此类复活企业不参与选择供应省份。
总的来说,第十一批集采通过报量方式多样化、锚点价格机制优化和复活路径扩充,试图在保证竞争公平、防范恶意报价的同时,引导企业理性报价、长期布局。
而如何在控费与质量、效率与可持续之间寻求平衡,仍是集采规则持续演进的核心命题。
上述企业人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第一,建议逐步建立一个清晰的集采药品目录,可以从当前医保支出中占比较高的品种入手,形成相对稳定的集采范围。这样做的好处是,让企业在产品立项和研发初期就有明确的预期——如果开发的品种属于目录内,就意味着将来很可能进入集采;如果企业希望走差异化路径,也可以自主选择目录外的产品,逐步培育市场。
第二,当我们我们筛选出集采药品目录后,如果能够参考它们上一年度的平均交易价格,在此基础上设定一个合理降幅比例(例如50%),并将其作为邀请招标的参考价。假设这些品种覆盖药品总支出的80%,那么整体降价50%,就相当于医保总支出下降约40%,既实现了控费目标,也让企业在报价时更有依据、更有预期。
第三,对于市场价格已经较低的品种,比如片剂低于一毛、水针低于一块、大输液低于两块钱的产品,既然现行规则已对这类价格水平的药品给予熔断豁免,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考虑允许它们不纳入集采范围,直接进入市场流通,避免在极低价格区间继续被加压。
持续稳定的规则设计对企业战略布局至关重要。如果一套集采方案能够保持基本稳定,企业就能更从容地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策略,增强长期投入的信心。
欢迎添加作者交流:
吴妮:nora4409
韦晓宁:MoriW199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