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花样滑冰选手的新闻意外引爆了国际舆论场。
事情发生在2025年10月25日,花滑大奖赛中国杯冰舞比赛现场,中国选手任俊霏和邢珈宁在表演结束后,像往常一样捡起观众投掷到冰面的礼物——这是花滑运动百年传统的一部分,运动员以此感谢粉丝的支持。
然而,这次他们捡起的一个毛绒玩偶,却让一些外媒和机构“气急败坏”。这个玩偶标有“DF-61”字样,外形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在上月“九三阅兵”中首次亮相的东风-61洲际导弹。
东风-61作为新型陆基战略武器,自公布以来便受到中国民众的喜爱,衍生出多种文创产品,从钥匙扣到毛绒玩具,成了普通人表达民族自豪感的寻常物件。任俊霏和邢珈宁在等待分数时,简单把玩了这个玩偶,笑容轻松,完全是一幅体育赛后的温馨画面。
可就是这样一幕,被美联社、英国《卫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多家外媒集体炒作,形容为“中国选手把玩导弹玩具”,甚至引述所谓“核威胁”的论调。国际滑联(ISU)随之回应,在10月26日通过邮件称玩偶“不恰当”,并表示将展开调查。
一时间,体育事件被推上政治风口浪尖,而中国社交平台上的网民大多觉得匪夷所思:一个毛绒玩具,怎么就成了“公开的核威胁”?这背后,不仅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更是国际舆论中常见的双标和过度敏感。
要理解这场风波,得先从花滑运动的传统说起。观众向冰面投掷礼物,是这项运动延续百年的加油互动环节,起源于欧洲的冰上表演文化。早期,观众会扔鲜花或小饰品来表达对运动员的赞赏,后来逐渐扩展到毛绒玩具、旗帜等物品。
国际滑联的规则中也默认了这一惯例,认为它体现了体育的人文关怀——运动员在紧张比赛后,收到这些礼物,往往会展示或收藏,作为与粉丝情感连接的象征
例如,在过去的国际赛事中,俄罗斯选手曾收到过代表国家象征的套娃玩偶,美国选手拿到过自由女神像的小模型,日本选手则常被赠予动漫角色玩具,从未有人对此大惊小怪。任俊霏和邢珈宁捡起“DF-61”玩偶,本质上是遵循这一体育礼仪,纯属无心之举。
据现场目击者描述,玩偶大小不过手掌般,软绵绵的,毫无攻击性,选手们只是好奇地看了看标签,笑着交流几句,便放到一旁。这种场景在花滑比赛中司空见惯,可外媒却选择性聚焦,硬是把它和政治挂钩。
美联社在10月27日的报道中,特意强调“DF-61”是“中国新型洲际导弹”,却绝口不提它作为文创产品的普及性;CNN则引用匿名“专家”的话,声称这反映了“中国的军事化宣传”,完全忽略了玩偶在民间只是普通纪念品的事实。
这种报道倾向,暴露了某些媒体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但凡涉及军事元素,就必须解读为挑衅。事实上,东风导弹系列在中国民众心中,更多是科技成就的象征,类似于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或俄罗斯的太空探索,老百姓用它做文创,是出于对国家进步的自豪,而非好战情绪。
社交平台上,不少中国网友晒出自买的“东风”周边,调侃道:“如果这算威胁,那迪士尼的钢铁侠玩具是不是该被查禁了?”
外媒的炒作很快引发了连锁反应。国际滑联的“调查”声明,在10月26日通过邮件发布,称玩偶“不恰当”并“表示遗憾”。这一回应看似中立,实则充满了政治压力下的妥协。国际滑联作为体育组织,本应聚焦于比赛的公平性与文化包容,却在此事上表现出双重标准。
回顾历史,类似事件屡见不鲜: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有外国选手佩戴政治性标志参赛,并未被追究;而中国选手的 innocuous 行为反被放大检视。这种选择性执法,反映出国际机构在西方舆论主导下的无奈。
更讽刺的是,在花滑大奖赛中国杯的同一赛事中,其他国家的选手也收到了各式礼物,包括带有民族符号的物品,却无人问津。只有当礼物牵涉中国军事意象时,才突然变得“敏感”。
这不禁让人怀疑,国际滑联的调查是否公正。观察者网在报道中指出,外媒评论区内,部分外国网民情绪激烈,有人直言这是“中国的核讹诈”,甚至呼吁制裁选手。这些言论显然脱离了事实基础——任俊霏和邢珈宁是年轻运动员,职业生涯专注于体育,根本无意卷入政治。
他们的把玩动作,纯属赛后的自然反应,却被扭曲为“国家行为”。相比之下,中国社交平台上,舆论一边倒地支持选手。微博、抖音等平台的讨论中,多数网民认为外媒反应“过度敏感”,强调玩偶只是观众个人情感的体现,与政府无关。
一条高赞评论写道:“花滑是艺术与体育的结合,现在却被政治污名化,这对运动员太不公平了。”这种民意分歧,凸显了东西方在解读符号时的文化差异:在西方,军事元素常被关联到霸权;而在中国,它更多是自强不息的象征。
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离不开当前国际政治的大环境。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西方对中国的警惕与日俱增,任何小事都可能被放大为“威胁”。东风-61导弹在“九三阅兵”中亮相,本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正常进展,却因外媒的渲染而蒙上阴影。
阅兵式上,这款导弹作为陆基威慑力量展示,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并非针对他国。中国民众对此欢呼,是因为它代表了科技自立,正如上世纪美国人对登月计划的骄傲。文创产品的兴起,是这种情感的民间延伸——市场上,“DF-61”玩偶售价亲民,设计可爱,成为孩子们的学习玩具或成年人的收藏品,毫无恶意。
然而,美联社等媒体在报道时,刻意省略了这一背景,只提导弹的军事属性,制造出一种“中国在体育场合炫耀武力”的假象。这种叙事手法,常见于西方对华的报道中:忽视上下文,片面强调风险,最终煽动对立。
例如,在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筹备中,就有媒体质疑中国运动员的“政治背景”,尽管无证据支持。这次花滑事件,不过是同一套路的再现。国际滑联的介入,或许源于压力,但也提醒我们,体育不应成为政治博弈的战场。历史上,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团结与和平,但现实中,它常被地缘政治干扰。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互相抵制,就是明证。任俊霏和邢珈宁的遭遇,是这种干扰的缩影:他们只想在冰上展现美与力量,却因一个玩偶被推入舆论漩涡。
从体育伦理角度看,观众投掷礼物的传统,本质是促进运动员与大众的互动,增强体育的亲和力。如果连这都要政治化,那花滑运动的未来堪忧。设想一下,如果今后每件礼物都得经过“政治正确”审查,那比赛的温馨氛围将荡然无存。
选手们可能变得战战兢兢,生怕无心之举引发风波。这对年轻运动员尤其不公——任俊霏和邢珈宁正处于职业生涯上升期,需要专注训练,而非应付无谓的调查。国际滑联的表态,虽未定论,但已给事件蒙上阴影。
截至2025年10月29日,中国花滑相关方面尚未进一步回应,可能是在谨慎评估。但社交平台上,支持声浪持续高涨,网友们发起“#力挺中国花滑#”话题,分享赛事片段,证明玩偶只是普通礼物。
这种民间反应,体现了中国民众的理性:我们区分得了体育与政治,希望国际社会也能如此。事件也启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需更多理解。东风导弹玩偶在中国是爱国符号,在西方可能被误读,这要求双方加强沟通,而非动辄上纲上线。外媒在报道前,若能多了解中国民间文化,或许就不会如此大惊小怪。
总之,这场“导弹玩偶风波”远不止是一个体育花边,它折射出国际关系中的信任赤字和媒体偏见。任俊霏和邢珈宁的无心之举,被扭曲为政治工具,伤害的不仅是运动员,更是体育精神本身。
中国民众的广泛支持,表明大多数人看清了本质:玩偶只是玩偶,代表的是朴素情感,而非威胁。国际滑联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我们期待它能基于事实,维护公正。否则,体育的纯粹性将渐行渐远。回望历史,人类在体育中寻求共鸣,而非对立——正如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所倡导的。
如果连一枚毛绒玩具都能引发恐慌,那我们的世界或许真的需要更多冰上的优雅,而非舆论的冰霜。截至当前,事件仍在发展中,我们将持续关注后续,希望理性最终占据上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