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以便更好地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将为我们提供持续创作的动力,带来更具深度的阅读体验。
本文所有内容均基于权威信源,相关信息来源已在文末列出,确保内容真实可靠。
当世界仍在为化石能源展开激烈博弈之际,中美两国已悄然将战略目光投向核聚变这一终极能源赛道。2025年7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于上海正式揭牌成立;几乎同一时间,美国CFS公司宣布与谷歌签署史上最大规模的核聚变售电协议,目标锁定2027年实现商业化供电。
这场被称为“人造太阳”的科技竞逐,远不止是实验室中的技术比拼,更是一场决定未来全球能源主导权、重塑工业文明格局的国运之争。谁能率先实现工程化突破?谁又能真正掌握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
驱动这场竞争的核心动力,正是人工智能所引发的能源需求“海啸”。第四次工业革命以AI为核心引擎,但鲜为人知的是,其背后的能耗已达到惊人的程度——业内预测,五年后AI或将消耗全球近两成电力,这一比例足以撼动现有能源体系的根基。
![]()
现实案例触目惊心:谷歌AI业务年耗电量高达230亿千瓦时,相当于整个亚特兰大市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总量;微软部署的十万张GPU计算集群,在启动瞬间便导致区域电网瘫痪,暴露出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美国本就面临电网老化难题,传统工业与民生用电保障压力巨大,而AI作为新型“能源巨兽”的崛起,正迅速将国家推入电力供需失衡的临界状态。
中国的挑战同样严峻。作为全球最大电力消费国,我国每年新增用电需求超过5000亿度,这一缺口相当于接近五座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总和。
![]()
即便投入超1.2万亿元建设雅鲁藏布江水电站,预计年发电量达3000亿度,仍难以填补不断扩大的能源鸿沟。更为紧迫的是,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与算力中心的总耗电量已达2500亿度,而这仅是AI时代能源风暴的开端。
在此背景下,核聚变作为一种近乎零碳排放、燃料资源近乎无限的理想能源形式,成为中美两国不可退让的战略选择。
为此,美国掀起了一场由科技资本引领的“能源突围战”,旨在抢占核聚变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
![]()
2025年7月,美国CFS公司与谷歌达成全球首份大规模核聚变电力采购协议,计划于2027年实现商业并网发电,标志着美国核聚变产业化进程正式开启。
此后动作频频:微软迅速跟进,与本土聚变企业签约,提出2028年完成并网的激进时间表;谷歌长期资助TAE Technologies,专注硼-质子聚变反应堆研发,力争2030年前实现可控运行。
英伟达豪掷重金参与由比尔·盖茨创办的核能企业Power的最新一轮融资,金额高达6.5亿美元;OpenAI等新兴AI力量也纷纷布局,投资多家聚变初创公司,形成跨界联动之势。
![]()
这一系列布局背后逻辑清晰:美国科技巨头深刻意识到,未来的统治力不仅取决于算法与芯片,更取决于能源供给能力。掌握核聚变,就意味着掌控了AI发展的“电力命脉”,从而主导下一轮技术革命的节奏与方向。
然而,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的发展路径也潜藏隐忧——市场逐利性可能导致资源配置过度集中于短期可变现项目,忽视基础物理研究和长期技术积累,存在基础创新“断层”风险。
相较之下,中国的核聚变发展路径展现出独特优势:既有国家战略层面的系统规划,又融合了市场主体的灵活机制。
![]()
在基础科研领域,“国家队”屡创突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EAST装置,于2025年1月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稳态运行逾千秒,创下世界纪录,为连续发电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中核集团主导的中国环流三号装置,同年3月实现“双亿度”运行目标——离子温度达1.17亿度,电子温度高达1.6亿度,正式进入聚变燃烧实验阶段,标志着我国核心参数全面迈入国际领先行列。
2025年7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这是我国核聚变从科学研究迈向产业应用的重要里程碑。该公司肩负着将中科院、中核集团等机构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实用化产品的使命,加速推进商业化发电进程。
![]()
民营企业则在细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越”:成立于2021年的能量奇点,仅用三年时间便研制出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打破了西方在高端聚变设备上的技术垄断。
深耕行业多年的传统企业也展现出强大技术储备。以西子洁能为例,早年曾自主研发国产盾构机打破国外封锁;随后参与建设青海德令哈5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该项目为国内首座、全球第三座同类电站,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自1998年进入核电领域以来,西子洁能已为全国多座核电站提供186台常规岛主设备及435台核二级、三级压力容器,成为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的核心装备供应商之一。
![]()
2025年8月,西子洁能宣布成立独立核电子公司,正式进军核聚变领域。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与工程经验,这家民企在高端能源赛道上拥有了坚实的“硬核资本”。
事实上,中美之间的核聚变较量,早已超越“谁先点亮人造太阳”的简单竞赛,演变为一场关于全球能源秩序重构、未来工业领导权归属的战略博弈。
美国的优势在于科技巨头雄厚的资金实力与成熟的商业化运作能力,但企业主导模式可能造成短期利益导向过强,影响基础研究的可持续投入。
![]()
中国则采取“双轨并行”策略:国家级科研机构负责攻克关键科学难题与核心技术瓶颈,民营企业探索多元商业化路径与应用场景创新。这种协同模式既保障了战略方向的稳定性,又激发了市场活力与技术创新潜力。
更重要的是,核聚变的成败将直接影响“未来主权”的归属:一方面,它能为人工智能提供稳定、清洁、充沛的能源支撑,掌握核聚变即等于握住了AI发展的核心命脉。
另一方面,一旦实现商用,核聚变将引发能源结构的根本变革,并带动交通、制造、材料、航天等多个领域的连锁升级,主导该技术的国家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据制高点。
![]()
中美在核聚变赛道上的加速竞跑,正在揭开一个全新时代的序幕。在这场没有旁观者的竞赛中,唯有同时掌控“算力霸权”与“能源霸权”的国家,才能真正掌握通往未来的钥匙。
而中国所构建的“国家队+民企协同”的双线推进模式,既体现了国家长远战略的定力,也释放了市场主体的创造力,或许正是破解核聚变难题、赢得时代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