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九日,为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此外“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故重阳节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自古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1989年,我国把农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中国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
清代
清代 摘绫绣团寿纹抱肚荷包
团寿纹常见于各类家具、器具、服装配饰上。此件抱肚荷包,以红黑传统配色为主,彰显庄重之感,用团寿纹作为主体纹饰,四周配以如意纹,寓意长寿如意。从其配色、纹饰可以看出,多为长者所用。
· 重阳节的起源 ·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
清代
缂丝朱地麻姑献寿人物中堂挂轴
点击视频,查看文物详情
清代中堂挂轴,五尺整张,朱地,采用缂丝工艺,以通经断纬的方式织造而成,画面细腻,细节丰富,色彩喜庆,吉祥如意,是存世精品。这幅挂轴画面中共有两个人物形象,同为中国传统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的长寿之仙,女性为麻姑(又称寿仙娘娘),男性为南极仙翁。麻姑手捧灵芝酒与仙桃,寿星一手持龙头拐杖,一手捧仙桃,旁立一只仙鹿。两位神祇均身着有着寿字纹、吉祥花卉纹的衣裳。
中国传统建筑的架构较为宽阔,人们常在厅堂中间墙壁上挂上一副尺幅较大的画作,称为中堂画。其主要内容多为四、五尺整张的福、寿、龙、虎等吉祥纹饰,也可悬挂祖先肖像、山水等纹饰。该挂轴艺术表现的主旨在于祝寿,旧时用于传统节日或者家中长辈生辰时家中中堂或正堂悬挂敬拜使用。
· 重阳节的传说 ·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人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
费长房一呼,仙鹤展翅而来 《趣谈节庆》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 “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壶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另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 重阳节的习俗 ·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
重阳登高 《北京风俗图谱》
![]()
清代
竹编福禄寿三星纹提书匣
竹编制成,是古人外出吟诗作词常用的便携之器,匣中常放置纸墨笔砚等文房用品。盖上阴刻福禄寿三星人物形象,又有“蝠”(福)从天降。古人喜借用节令的特殊时空氛围创作诗词歌赋,蕴含着个人独到的文化认知,体 现高尚的文人情怀和志向抱负,展现出君圣人和的升平气 象,重阳时节则更多了疏愁解忧、思乡念亲的意趣。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登高望远,留下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赋予文字生命,流露出重阳时节的人文情思。
![]()
清代
黑漆地犀皮嵌螺钿毛笔
木质笔杆,黑漆地,黄绿间色犀皮漆嵌薄螺钿,犀皮漆纹理如行云流水,点缀其中的螺钿折射出绚丽的华彩,在细长的笔杆上淋漓尽致地展现犀皮漆和镶嵌的工艺之美。
犀皮的纹理有流光溢彩之美,犀皮漆工艺也是一种特殊的漆艺髹饰技法。《髹饰录》载:“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制作漆器时,先在胎骨上用稠漆堆起凹凸不平的捻子,再在上面髹涂若干道不同色的漆,最后打磨平滑,经不断打磨后,漆面就会呈现出天然流动、色泽灿烂的纹理。
犀皮漆纹理呈流水状,流动感十足,与运笔书画时笔锋流转有异曲同工之处,以犀皮和螺钿装饰的毛笔,体现了文人墨客独有的雅致和情趣,是一件做工十分考究的文房用具。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
天后庙 《清俗纪闻》
· 吃重阳糕
“重阳糕在《岁时杂技》等书有记载“重阳尚食糕,率以枣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
清代
木雕福禄寿三星人物形糕饼模子
福寿禄三星为民间传说中的三位星君,即道教供奉的天官、文昌帝君和寿星。据说天官手持“天官赐福”卷轴,故称为福神;文昌主加官进禄,为禄神;寿星即南极仙翁,乃长寿之象征,为寿神。民间每逢佳节多张贴绘有他们三位的风俗画,以求福禄寿俱全。
中国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多有节庆时制作糕点的习俗,用以丰富生活。糕点模子多为木质,其材多选用果木,如枣木、桃木、山楂木。随着经济发展,除吉庆纹饰外,各酒店、饭庄逐渐产生了刻有自己堂号点心模子,用于宣传自家品牌。
·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的境界 更接近。
北宋 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
清代
红缎地平绣菊花纹腰圆荷包
腰圆荷包,以朱红缎为地,色彩浓郁热烈,整体风格端庄大气。主体纹样为蓝白相间的菊花,借三蓝绣绣法,体现花瓣的层次之美,边饰点缀如意云纹,边缘镶有黑色绲边,轮廓清晰,更添典雅气韵。
菊花在传统文化中雅称“节华”“延年”,素有“雅洁长寿之君”的美誉,被视作长寿之花。其形象亦常象征隐逸高洁,如宋代石延年所咏“风劲斋逾远,霜寒色更鲜”。菊花于寒露时节凌霜绽放,风骨清韧,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倾慕,成为传统艺术中意蕴深厚的经典意象。
此荷包不仅以热烈配色与精湛绣工夺人眼目,更将长寿高洁的文人风骨织绣其中,是一件集视觉之美与文化内涵于一体的精致雅物。
·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
除了佩带茱萸,历朝历代还盛行人们头戴菊花。宋代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习俗。清代,北京地区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
山茱萸 《三才图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