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承恩中学
近日,陈先生向问政江苏反映,2022年孩子被淮安市淮安区的吴承恩中学(民办)招录为高一新生,同批120余名学生入学。2023年初,家长们意外发现学校没给孩子办学籍。向相关部门反映后,他们才得知当初招生的是南京一家无办学资质的教育机构。意识到被骗,学生们被迫转学,现在家长们希望能退回学费。
学生被骗无学籍,公安部门立案调查
![]()
收据
记者从部分家长提供的材料中看到,家长缴学费时,收款账号显示为“吴承恩中学教育集团”,收据上盖有“江苏承恩教育集团”和“南京博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印章,学生及家长收到的军训通知,落款为江苏承恩教育集团。“一切证据都指向吴承恩中学,所以我们以为孩子就是被吴承恩中学录取的。”陈先生告诉记者。
2023年5月,淮安市公安局淮安分局曾向家长们提供了《立案决定书》,对南京博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法人孙某等人涉嫌诈骗案立案侦查。
![]()
立案决定
最终,家长们被迫给孩子转学,但由于没有学籍,还是无法参加普通高考。
涉事方各执一词,案件被多次移交
对于此事,吴承恩中学郭姓副校长回应称,“此事与我们学校没有关系。当时我们学校有一栋楼是空着的,南京博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租用了我们的场地,至于缴费收据有承恩教育集团的公章,是他们私刻的。”
郭校长还解释,“这批学生没有达到我们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所以我们无法接收,也无法给他们办学籍。”“孩子的前途已经耽误了,我们现在只想追回两个学期的学费。”家长们统计,所有学生缴费共计有800多万元。
![]()
此前学校通知
天眼查显示,南京博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处于经营异常状态。10月10日,记者拨通其办公电话,工作人员接通后就立即挂断。记者了解到,该案件后来被移交到淮安区检察院。
10月11日,记者以学生家长身份向淮安区检察院咨询案件进展情况,工作人员介绍,“当初该案件曾被以诈骗案、伪造印章、合同诈骗、非法经营等多个罪名立案,最终我们对案件以‘存疑不起诉’做了结案,目前案件已经移交至淮安区教体局跟进,做后续处理。”
缺少关键材料,家长维权难推进
淮安区教体局会如何做后续处理?信访科工作人员称,“这个事情应该是结束了,孩子最后也找到学校接收了。对于违规办学机构的行政处罚,这跟学生和家长没关系。如果想要退费,可以走民事诉讼程序。”学生家长李先生说,“我们前段时间曾向淮安区人民法院申请立案,最后被驳回,原因是此事已移交至检察院处理,如果已经结案,需检察院提供‘结案证明’才能立案。”
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份,有学生家长向淮安区检察院申请邮寄“结案证明”,工作人员回应将由检察官亲自送上门,目前家长还没有收到。
法律人士分析,学校需承担连带责任
教育机构租赁吴承恩中学场地办学,出了事情,吴承恩中学一句“跟我们没有关系”就能撇清关系吗?10月16日,记者咨询炜衡苏州律师事务所刘学连律师。
刘律师分析,尽管吴承恩中学并非伪造印章和直接招生的行为主体,但其将自身赖以办学的核心资源——教学楼,出租给一个没有办学资质的机构,并最终导致该机构能以其名义进行欺诈活动,这一行为本身就构成了严重的管理失职。这种失职将使其面临来自多个层面的追责。首先是行政责任。吴承恩中学作为场地提供方,其行为可被视为协助或纵容了非法办学活动。在行政执法实践中,监管部门完全有理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认定学校未尽到管理职责,并对其进行处罚。其次是民事责任。教育机构的欺诈行为和吴承恩中学的管理过失行为,共同导致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受损。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关于共同侵权的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最后,如果调查发现,吴承恩中学的管理层或关键负责人明知或应当预见到教育机构将利用其场地和名义进行非法活动,甚至与培训机构存在利益输送、分成约定等,默许或放任其伪造印章和虚假招生,甚至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120余名学生本应开启美好的高中生活,却因一场假招生陷入困境。时隔2年,800多万元的学费能否追回?问政江苏继续关注。
新华日报·问政江苏记者 王塞塞
校对 陶善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