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会:从“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看当代隶书创作发展趋向
来源:中国书法报
作为“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的评委,结合本次展览谈谈评审随感。“隶书展”评审结束后,何学森先生发表的学术观察文章,就评审各个方面做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述评,在这里不作赘述。在去年第十三届“国展”时,我就隶书当前创作和发展趋向在郑州展区做了详评,时间跨度比较小,有的问题有所改观,有些问题依然存在。就展览评审一些问题的发声,感觉其影响不能引起作者的思考和注意。总的来说,作者十分注重将评审入展作品的结果作为关注的焦点和创作的导向。
从这次评审的结果来看,本次展览倡导在多样包容中使隶书创作以中和之美为基,体现正大气象,雅正书风,坚守主流正脉。本次展览起到倡导广大作者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创作导向的作用。
![]()
《乙瑛碑》拓片(局部)
一是力避作品同质化。同质化广义为时代书风,狭义为书风趋同作品和跟风作品。为此在初评时将作品分类为汉隶石刻、摩崖刻石、简帛与清隶,终评又做大字和小字作品分类。作品趋同现象有所改观。二是通过层层评审,这次也有部分入展作品体现出形质与内蕴、中正工稳与雄强高古兼容的创作趋向,古拙应有清刚之气,否则拙成为浊。三是注重作品审读。这次“隶书展”近 300 件入围作品,在审读环节上有 85 件作品出现严重问题。有的是文字学基础薄弱和由简转繁中的用字错误,也有的是创作完成后不认真审读查看作品,如“王勃”写成“王 ”,“辛弃疾”写成“辛去疾”。还有一个现象在这次“隶书展”中比较突出,有的作品是有界格的,理应在这个格里将内容书写完全,但作者却将内容在格中写一部分,余下写在款识里,使作品不完整,这样容易形成不好的风气;有的作品有行无列,虽字数不好计算,但又十分满意,可以将余字写在款识中,但有的断句不完整。这也反映了作者创作态度以及体现作品的完整性。
![]()
《西岳华山庙碑》拓片
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与大家交流。
第一,隶书艺术精神气象正大,文化与时代精神深度契合。隶书精神,根植两汉,而两汉文化,重在正大气象。孟子曾讲:“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正大气象是中华人文精神之所汇聚。所以说,以正大气象为表征的隶书精神,是两汉文化雄浑博大的表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笔墨当随时代,当今社会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今日研习隶书,首以正大气象的艺术精神为宏观视野,深刻把握两汉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当代中华盛世的契合点,深刻体悟隶书精神的文化属性与时代主题,以此统御当代隶书创作的方向、脉搏、繁荣与发展。
第二,隶书本体特性简易中和,平中寓奇,法度与变化相生。与其他书体比较,隶书取平势,而楷、行、草书是取斜式。隶书有楷书的规矩与法度,但并不像楷书那样整饬而谨严;有行草书的变化与抒情,但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识而狂纵。所以隶书的艺术特性,简易自然,中和有度,于规矩与变化、法度与情感之间轻松自由地收放,而不流于偏颇与极端。所以,简易自然的中和之美,能够和谐从容地表现于法度与情感之间的艺术特色。但是,如果缺少对隶书本体特征的把控,守则失之于僵,变则失之于野。
![]()
《石门颂》拓片
第三,隶书审美形态多方,法度、气象、意蕴兼容。隶书表现形态主要有碑刻、简牍、摩崖。三种形态都能呈现正大气象之美、中和简易之妙,然而又各有侧重。汉碑如《礼器碑》《曹全碑》《鲜于璜》重在法度,摩崖如《郙阁颂》《石门颂》《西狭颂》胜在气象,简书如《居延》《武威》《敦煌》犹存意韵。取摩崖气象,守汉碑法度,尚简书意韵,以气象为统摄,协调于法度与意趣之中,讲究法度而不失神采,追求大气而不失韵致,兼容并包,整体把握。而对碑刻、简牍、摩崖只重其一端,不能兼顾和全面调控,常常会导致书风雷同、意蕴浅薄、索然无味。
![]()
《礼器碑》拓片(碑阳)
第四,隶书笔墨意蕴独特,金石气息、书卷意味美感交融。元代大家赵孟頫讲过:“书法以用笔为上。”传世隶书以碑刻为主,笔画往往风蚀剥化,斑驳不清,这固然给隶书的学习增加不少难度,但是同时也给人更多意象上的拓展空间。这需要学书者有独到的见解和综合的能力支撑,在虚实之间注入主体审美经验,加以提炼整合,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隶书的用笔,就是书者对石刻文字所孕育的丰富意象生成的主观表现,具有主体性审美和鲜明的个人特征。因此不同的书者用笔各异,需要经过漫长的积累、锤炼、升华。清代郑板桥画竹,曾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的论断,隶书笔法也是如此。汉碑用笔的吸收与表现,正是从“石上笔法”到“心中笔法”,再到“手下(毫端)笔法”的相生相变的转化过程,从而形成自我笔法,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二度创作”。由此隶书用笔由表面形态的简单描摹,进入到笔墨意蕴的深层表现,注重内涵充实和形质的雅化,使其具有金石气与书卷气兼而有之的艺术美感。清代隶书大家,诸如邓石如、何绍基、伊秉绶、金农、俞樾、杨岘等,都是如此。因此,隶书用笔简约而不简单,独特而有内蕴。
![]()
伊秉绶“万卷·十年”七言联洒金笺隶书 安徽省博物馆藏
第五,隶书资源丰富,开掘多元,全面深入。清代王澍曾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虚舟题跋》)汉代隶书可资取法的艺术资源极为丰富。自清代以来,汉碑即有大量出土,广受关注。进入20世纪,简牍帛书又有更多发现。除此之外,诸如刑徒砖、瓦当文、汉金文、陶文、骨签文字等,隶书资源蔚为大观。并且一碑一奇,一字一态,变化多方,各具风采,展现出隶书的无尽艺术活力。而面对如此丰富的汉隶资源,今人则要多元取法,深入开掘。以敏锐的艺术触角,开拓视野,善于发现,拓宽师法对象。所谓深入开掘,就是不要拘泥于表面的形似,要以独特的艺术体悟,分析整合,概括提炼。由此在全面深入传统中开掘自我新意,形成既有历史渊源又能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从而完成隶书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
何绍基《隶书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六,经典传承与时代转化。谈经典离不开当代,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作品反映出的时代精神,与作者对经典的理解、把握和传承息息相关。“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传承经典,要有时代精神的主观参与,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当代书法创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有人认为过度地学习经典可能妨碍自己的艺术创新,或者时代精神会被消解。实则“寓古于新”。我们看到一些作者的作品对古代的经典挖掘得很深入,从而使他表现的精神更自由;而有些作者的作品看上去个性很强,面对经典范本却宛如初学,难得要领。深入挖掘经典并不是一个桎梏,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次展览对经典传承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标举,给予当代书法作者一个很好的示范引领。当代书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经历了40多年蓬勃发展,目前如何充分利用书法资源,拓展经典,使当代书家拥有全新的审美体验,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使命,不断引领当代书法创作走向深入,将经典意识与时代精神高度融合。临摹与创作、传承与转化艺文并举,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路径,增强文化自信,全面推动当代书法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启新时代书法艺术的新格局、新气象、新境界。隶书底蕴博大深厚,兼具文心修养涵泳。隶书以其气象正大的艺术精神,简易中和的审美风范,兼容并包的表现形态,丰富广泛的取法资源,丰富独特的笔墨意蕴,体现出深沉浑厚的文化承载与精神含量。作为一位隶书创作者,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将字内功夫与字外修养一同熔炼,用文心滋养笔墨,禀道义汇聚毫端,正本清源,示范引领,不断进取追求,勇攀艺术高峰,将隶书繁荣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与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共同为当代隶书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
邓石如《隶书新洲诗》轴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