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高新区与中国文化交流中心、新华网签署三方合作协议,聚焦“数字文博资源版权服务平台”与“中国博物馆‘百城百馆’工程”两大核心项目深化文博创新合作,旨在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与创造性转化,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潜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文博领域迎来快速发展,博物馆游热度持续攀升,“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潮流。据统计,截至2024年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年接待观众近14.9亿人次。2025年10月1日至8日,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近8630万人次。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鼓励文博单位延长营业时间、开放馆藏资源、创新办展方式,更为文博资源的转化按下了“加速键”。
![]()
据悉,“数字文博资源版权服务平台”将定位于国家级文博数字资源枢纽和版权交易服务中心,汇聚全国丰富的博物馆数字资源,提供版权确权、授权交易和数字展示等一体化服务,打通文博资源从数字化确权到展示利用的完整链条。平台将实现两大核心价值:一是运用数字技术和完善的版权服务体系“让文物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二是推动文博IP转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以“文博+”融合业态的全新路径,使馆藏文物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并实现产业价值转化。
“中国博物馆‘百城百馆’工程”旨在联动百座城市、百家重点博物馆,构建跨区域文博数字新生态,进而实现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价值增值。项目将打造“资源-渠道-市场”的闭环,为文创开发、文旅融合等数字消费提供丰富场景与内容,带动交通、住宿、教育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协同创新网络,促进技术、人才、创意交流,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助力打造万亿级文化消费生态体系。
苏州被誉为“博物馆之城”,苏州高新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也是首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区,其“文化+科技”的产业特色十分鲜明。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杨斌表示,苏州高新区集聚了中移云、山石网科、蓝海创意云等一批数字文化创新力量,有健全的数字文化产业体系,也有深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底蕴。此次推进的数字文博产业合作,是各方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具体实践,也与苏州高新区数字文化产业特色和定位高度吻合。苏州高新区将进一步探索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新路径,为文化数字化国家战略贡献“高新”智慧。
新华网总裁申江婴表示,作为新华社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互联网全球传播与服务平台,新华网持续聚焦文博产业发展,打造了“博物中国”等一批重点文化品牌项目。此次携手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苏州高新区,将共同推动“文物博物馆版权博览会”“数字文博资源版权服务平台”等品牌活动项目落地苏州高新区,构建“文博+文创+文旅”产业新生态。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作为文物交流国家队和文明互鉴主力军,近年来积极探索数字展览的载体、业态、方式,打造了“遇见敦煌”“寄遇三星堆”“探弥云冈”“何以文明”等多个沉浸式数字展览品牌,助力多地文旅文物部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