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10月23日,在六安市文旅产业要素对接会上,《“十五五”六安市文旅合伙人机会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正式对外发布,涵盖农旅融合、民宿开发、景区升级等多个方面,共40项合作机会。这是六安文旅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全域旅游、打造支柱产业的重要举措和创新实践。
![]()
参会人员查看文旅产品信息。金摄
锚定发展方向,推动六安文旅深度融合
《清单》的发布,是六安市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开局之年的关键落子。它深刻把握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打造支柱产业”重要指示精神,展现出三大鲜明特色。
立足全域旅游。本次发布的《清单》是一次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清单》紧紧围绕六安市“一环串联、两优提质、三带牵引、四联四动、五大工程、十大板块集聚”的全域旅游发展总体空间规划,坚持投资于产、投资于城、投资于人,立足于服务文旅投资空间、资源布局、科技赋能等,重点聚焦六安市红色、康养等资源,精心筛选全市“十五五”期间谋划的10个文旅领域重点招商项目,总投资估算规模超过8亿元。项目涵盖范围广泛、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市委全会提出的“打造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的战略定位,本次发布的《清单》项目直面六安市文旅项目开发中存在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服务质量水平不高等核心问题。入选项目均准确锚定市场定位,全面梳理现有资源,精准找出产品短板,重点破解产品供给、产业升级、融合发展等难题,紧跟文旅升级新趋势,用“新供给”激发消费新活力。
突出系统思维。为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资源高效整合、业态协同联动,本次发布的《清单》项目均打破碎片化、单一化开发模式,以整体性、协同性和长远性视角推进谋划工作,将项目发展置于区域整体发展格局中考虑,联动城乡、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避免脱离市场需求、缺乏产业链支撑、忽视运营基础的文旅项目盲目开发;加强全要素整合,形成文化、生态、土地、资金、人才集聚合力;注重多主体协同,项目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倡导政府、企业、村集体、个人等多方参与,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
文旅推介官发布“十五五”六安文旅合作人机会清单。李显阳摄
释放多重效益,赋能六安文旅高质量发展
此次《清单》的发布,不仅是六安“十五五”文旅发展的重要布局,更将从资源配置、城市品牌、产业升级、民生福祉四大维度,为六安文旅高质量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社会资本精准投入。通过《清单》的发布,将全市优质文旅资源进行系统化、项目化包装,明确投资导向,可有效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最具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领域,实现资源与资本的高效对接。
有利于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这批高质量招商项目的集中亮相,向外界展示了六安市发展文旅产业的坚定决心和广阔前景;且项目主要面向合肥、长三角等客群市场,也将加速推动合六同城化、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这不仅是一次谋划项目的集中发布活动,更是一次城市形象的集中宣传,有助于提升六安市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人才、技术、资金汇聚。
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文旅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清单》中的项目落地后,将直接带动建筑、交通、餐饮、住宿等传统产业,并辐射至文化创意、数字科技、健康养老、会展经济等新兴产业,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为六安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文旅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同时,高品质的文旅产品供给将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目标。
![]()
现场参会人员。李显阳摄
夯实发展基础,激活六安文旅项目建设新活力
六安市立足文旅资源优势,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扩投资、促消费的重要牵引。
坚持规划先行、机制保障,打牢项目建设根基。强化“规划是导航图,机制是助推器”工作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出台交旅、水旅、农文旅等融合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景区提升、休闲度假、生态康养等主攻方向,已纳入发改系统重点项目库项目45个,总投资93.4亿元;健全推进机制,制定印发《六安市文化和旅游产业推进组工作方案》,市县两级均成立文旅产业工作专班,实行“清单管理、量化推进”,推行“周提示、月调度、季通报”,市领导包保10亿元以上项目、县区领导包保5亿元以上项目,高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
注重精准招商、创优环境,厚植项目建设沃土。秉持“招商是动力源,环境是孵化器”发展思路,精准招商方面,坚持项目为王、效率至上,专项编制《六安市文旅产业招商项目册》两期共133个项目,市县两级均成立文旅投公司,赴上海、香港等举办招商推介会10余场,邀请皖新文投等20多家头部企业实地考察;1—9月份,全市纳入省“双招双引”平台文旅项目104个,金额157.8亿元,项目数量和金额均居全省第一方阵。创优环境方面,当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组建市县文旅产业为企服务专班,走访企业200余家次,解决贷款、用工等需求51件;推出“惠如愿・农文旅贷”等信贷产品,举办政银企对接会,帮助24家文旅企业融资1.9亿元;举办“职通未来・才聚皋城”文旅产教融合对接会,为26家重点文旅企业招引300余人;纵深推进“四减改革”,74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日办结”,审批效率提升超60%。
加快融合创新、业态升级,拓展项目建设空间。争当“推陈出新、向新而行”的探索者、担当者,积极打造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发布《六安市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指引》,举办全市文旅领域专项债、文旅产业“双招双引”高质量发展等培训班,前瞻布局元宇宙、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开发出元宇宙红色演艺戏剧《立夏》、汉驰航空等一批新业态;大力实施景区“提标进阶”转型跨越工程,今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3.2亿元,建成天堂寨亲清谷、万佛湖水上娱乐等一批改造升级项目,让老牌景区焕发新活力;充分发挥六安“红”“绿”资源优势,通过与农业、教育、体育、科技、中医药等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业态创新、产品迭代、场景焕新。2025年,全市共有6个文旅项目入选省重点项目清单,计划总投资7.7亿元,1—9月已完成投资10.8亿元,投资完成率高达140.8%,居全省第一;全市文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96.7%,较去年同期上升1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前三季度接待游客6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9%和11.4%。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六安市将以此次《清单》发布为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强资源整合、辐射带动、协同发展,不断夯实主城区、大别山、江淮分水岭、淮河水乡四大片区文旅产业基础,推动形成主题鲜明、互相促进的联动发展新格局;同时持续抓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旅行业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文旅产业体系,逐步把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六安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奋力书写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建设新篇章。(六安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