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结束已经几十年了,但关于这场战争的讨论,从没真正停过。
一位英国记者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直截了当地向中国军事专家金一南将军提出了一个问题:抗美援朝里,中国的死亡人数远高于美军,甚至高出五倍,这样的战争能说是胜利吗?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在追问真相,其实更像是一种质疑。他不是在关心多少人牺牲,而是在拐弯抹角地否定中国的胜利。
![]()
伤亡统计的真实脉络
那场新闻发布会上提及的 “19 万死亡人数”,并非来自中国官方权威统计,而是对各方数据的片面整合与误读。
事实上,关于志愿军牺牲人数的统计,中国多个权威渠道有着明确记载,且统计口径的差异造成了数字的不同呈现。
军事科学院编撰的《抗美援朝战史》公布志愿军伤亡总计 36 万余人,但未单独列出阵亡数字,《解放军报》2000 年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显示,志愿军阵亡 171687 人。
![]()
新华社记者从解放军卫生勤务部获得的资料则显示,志愿军战斗和事故死亡 11.8 万人,负伤 38.3 万人,患病后送医 45.5 万人,失踪 2.56 万人,加之后方医院中 2.16 万不治身亡的伤员与 1.32 万病死的患者,总计牺牲 14.8 万人。
这些数字的差异,源于统计出发点的不同 —— 军事系统侧重战场减员,医疗系统涵盖后送救治情况,而最具公信力的民政系统优抚名单,因需精准对接抚恤资金,每一个名字都经过严格核实。
![]()
与之相对的是美方及 “联合国军” 的伤亡数据。1988 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明确统计,中朝军队共歼敌 109 万余人,其中美军 39 万余人,韩军 66 万余人,其他仆从军 2 万余人。
美联社 1953 年 10 月 25 日发布的 “联合国军” 被歼数更是高达 147 万余人,韩国国防部编写的《韩国战争史》与日本《军事史杂志》公布的被歼数也达 116 万余人。
所谓 “中国死亡人数比美军多 5 倍” 的说法,不仅刻意放大了志愿军牺牲数字,更回避了 “联合国军” 整体伤亡的惨重事实。
![]()
不对称的战场
要理解这场战争的胜负,不能只看数字,更要回望那场实力悬殊的较量。1950 年 10 月,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时,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武器装备最精良的军队。
美军一个师配备坦克 140 余辆,志愿军初期一个军才有十几辆坦克;美军拥有绝对制空权,平均每天出动战机数百架次,志愿军入朝初期连防空武器都极为匮乏,只能在夜间隐蔽行军。
美军士兵每人配备卡宾枪、半自动步枪,食物罐头、巧克力供应充足,而志愿军战士大多使用老旧步枪,寒冬里穿着单衣,靠着冻硬的土豆充饥。
![]()
就是在这样的差距下,志愿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
1952 年 10 月的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 6 万余人、300 余门火炮、170 余辆坦克、3000 余架次战机,对仅有 3.7 平方公里的阵地发起猛攻,单日发射炮弹最高达 30 万发,山头被削低两米。
志愿军第 15 军和第 12 军的战士们坚守坑道,在缺水缺粮缺药的情况下,用身体堵住枪眼,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最终守住了阵地,让美军付出了伤亡 2.5 万余人的代价。
![]()
1951 年 5 月的铁原阻击战同样惨烈。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志愿军第 63 军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阻击美军 4 个机械化师,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抵挡坦克洪流,有的连队打到最后只剩几个人,有的班全体战士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经过 13 天激战,他们成功迟滞了美军进攻,为大部队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而 63 军也付出了伤亡 1.6 万余人的沉重代价。这样的战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随处可见,每一场胜利都浸透着烈士的鲜血。
![]()
斩钉截铁的回应
英国记者的质疑,金一南将军平静却坚定地给出了答案:“战争的胜利,从来不是用伤亡数字的多少来衡量,而是看是否达成了战略目标,是否捍卫了国家利益。” 这句话瞬间厘清了被刻意模糊的逻辑,让在场的西方媒体陷入沉默。
金将军进一步补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美军已推进至鸭绿江边,战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
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目标,是 “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而最终的结果是将 “联合国军” 从鸭绿江赶回三八线,迫使对方签订停战协定,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无疑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他特别提到:“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壮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 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烈士,用生命为新中国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这样的价值远非单纯的数字所能衡量。
![]()
将军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字字千钧,既回应了质疑,更诠释了胜利的真正内涵。
跨越时空的丰碑:牺牲背后的和平重量
金一南将军的回应,不仅厘清了历史真相,更让人们读懂了牺牲的意义与胜利的价值。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是一场普通的军事胜利,它是一个刚刚成立一年的新中国,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用意志与勇气书写的传奇。
![]()
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他们中有年仅 19 岁、用身体堵住枪眼的黄继光,有烈火焚身仍严守纪律的邱少云,有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的杨根思,更有无数连名字都没能留下的普通战士。
他们的牺牲,换来了鸭绿江两岸的和平,换来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换来了此后几十年的发展机遇。
正如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工作人员所说,每一个烈士的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牵挂,更是国家与民族的脊梁。
![]()
结语
如今,每年都有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被迎回祖国,当覆盖着国旗的棺椁缓缓走下军机,当礼兵整齐的脚步声踏响机场跑道,人们总能想起那场远去的战争。
那些牺牲的烈士或许没能看到祖国如今的繁荣,但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和平,正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历史终将证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意志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那些牺牲的数字,不是质疑胜利的理由,而是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丰碑,时刻提醒着后人:和平来之不易,唯有强大的国家与坚定的意志,才能守护家园的安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