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红枣期货市场遭遇一波强劲的“寒流”,主力合约价格连续跳水,连绵的阴线让众多投资者感到“凉意”刺骨。然而,与期货市场的“愁云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疆红枣主产区的收购现场却显得“气定神闲”,现货收购价格并未出现同步跟跌。这一罕见的“期现背离”现象,如同一道无形的墙,将同一个产业分割成了“两重天”,其背后折射出的是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博弈。
期货市场的“凉”,并非空穴来风。它更多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于未来供需关系的悲观预期。首先是宏观与资金因素,整体大宗商品市场的情绪波动、资金流动性变化以及部分投机资金。其次是供需预期转变, 市场对红枣未来供需格局的预期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市场担忧此前的高价可能抑制终端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尽管当前新季红枣减产已成定局,但对库存积压的担忧依然存在。期货交易的是“未来的货物”,当市场普遍认为未来“供”可能大于“求”时,价格提前下跌也就在所难免。
产地现货基本面的“底气”与期货市场的“预期博弈”不同,产区的收购价扎根于坚实的产业基本面,这正是其“不慌”的底气所在。
减产事实支撑:受天气等因素影响,2025新季红枣各产区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减产为收购价格提供了最核心的支撑。
成本刚性托底: 近年来,人力、物力成本持续攀升,构成了红枣价格的刚性“地板”。对于产区农户和内地收购商而言,低于成本线的采销是难以接受的,这形成了一个坚实的价格底部。
产业模式多样化:买方模式多样化,产区新增部分产能,传统加工批发及交割品的制作出发点不一,客商会根据自身的成本和下游的刚性需求合理采购。
期货与现货的核心功能不同。期货市场核心功能是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它交易的是未来、是预期、是风险,因此波动剧烈。而现货市场核心是现货交易,它更关注当下的供需现实和成本。另外价格传导需要时间。期货价格的下跌,要传导至产区收购端,需要经过中间贸易商、加工企业等多个环节,并最终影响到农户的销售心理,这个过程存在一定的时滞。目前来看,产区的现货“盾牌”足够坚固,抵御住了期货“矛”的冲击,未来一周将进入集中下树阶段,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关注价格博弈。
未来走向:分化会如何收场?
![]()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这种“期现背离”的局面能否持续?长期来看,两者终将回归统一。天气转冷进入消费旺季,消费端的实际消费情况成为市场的支持点,如果终端市场能够接受并消化目前产区的高价现货,那么现货价格的坚挺将有望逐步提振期货市场信心,拉动期货价格向现货回归。反之,若高价的现货最终导致流通环节库存积压,销售不畅,那么产区的“底气”也将会被削弱,现货价格可能被迫下调,向期货价格靠拢。
免责声明:Mysteel力求使用的信息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其是否需要进行必要变更。Mysteel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直接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Mysteel无关。本报告版权归Mysteel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