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高血压是中老年人才需要关心的问题。然而,一位25岁年轻男性的求医经历,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高血压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对于年轻人的高血压,尤其是表现“怪异”的高血压,我们必须深挖背后的秘密。
一场“来去如风”的怪病
![]()
这位来自萧县的年轻患者,被一个怪病困扰:他的血压会像“过山车”一样骤然飙升,瞬间达到180/100mmHg的危险数值,同时伴随大汗淋漓、心跳加速(可达150次/分)。令人困惑的是,这些可怕的症状通常在半小时左右又会自行消失,恢复如常。
在当地医院,他被当作普通高血压治疗,但降压药效果不佳。于是他来到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心内科就医,这种“阵发性”的特点,引起了接诊医生张清队的高度警觉。
抽丝剥茧,锁定“幽灵”般的元凶
医生怀疑,这很可能是一种名为嗜铬细胞瘤的疾病。这种肿瘤大多生长在肾上腺,它会像不受控制的“激素工厂”,间歇性地向血液中“倾倒”大量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导致血压骤升和心跳加速。
然而,首次的肾上腺CT检查结果却令人失望——未见异常。如果故事到此为止,患者可能就被归为“难治性高血压”,终身与药物为伴。
但医生没有放弃,他们想到了一个关键可能性:异位嗜铬细胞瘤。顾名思义,这个“激素工厂”可能没有安分地待在肾上腺,而是藏在了身体的别的角落。于是,检查范围扩大至全腹部CT。
果然,柳暗花明!最终,在膀胱壁上发现了这个“潜伏”的肿瘤。后续的24小时尿VMA(儿茶酚胺代谢物)检查也证实了生物化学诊断。一切真相大白,正是这个膀胱部位的异位嗜铬细胞瘤,导演了这一场场“血压风暴”。
一刀解除危机,生活宣教同样重要
泌尿外科医生通过手术成功切除了肿瘤。术后,小伙子的血压迅速恢复正常,无需再服用任何降压药。一场健康危机被彻底化解。
![]()
这个病例给我们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启示:
年轻高血压,务必寻根溯源:对于年轻(通常指40岁以下)新发的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当血压波动大、药物治疗效果差时,一定要进行全面评估,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认识“嗜铬细胞瘤”的典型信号:阵发性的头痛、大汗、心悸(心慌心跳)加上血压骤升,是嗜铬细胞瘤的典型“三联征”。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排查。
永不放弃的医者精神:正是医生严谨的临床思维和不轻言放弃的态度,从“肾上腺未见异常”的困境中,推理出“异位”的可能,最终找到了真凶,避免了患者未来可能发生的心脑血管意外。
防大于治:改变生活方式是健康基石
在庆幸之余,我们也了解到这位年轻人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酷爱炸鸡、可乐等高热量食物、缺乏运动。医生对此也进行了严肃的健康宣教。
虽然这些习惯并非本次嗜铬细胞瘤的直接病因,但它们无疑是通往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现代常见病的“高速路”。对于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而言,“预防大于治疗” 永远是真理。建立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坚持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对自身健康最好的投资。
专家简介
![]()
张清队 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心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血管重症医学会委员,徐州微循环委员会委员,徐州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冠脉学组委员。2018年在北京阜外医院介入中心进修冠脉介入治疗。擅长心内科急危重症如急性左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处理,尤擅长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熟练进行冠脉血流储备(FFR),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等检查。熟练进行左主干、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CTO),钙化扭曲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监制:荣良群
总编:王云清
编审:李长鑫
编辑:何梦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