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小学时学过两篇冰心的散文:一篇是《小桔灯》;一篇是《再寄小读者》。《小桔灯》好像是必修课,要背诵课文,学习其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再寄小读者》属于课后读物,阅读就可以了。
《小桔灯》写的是她去看望一个小女孩,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小女孩用一个桔壳和一小截蜡烛为她做了一个灵巧的小桔灯,令作者十分怀念。《再寄小读者》写的是她乘船去旅行的事,好久没有跟小读者们写信了,主要记录沿海风光。
![]()
这两篇文章始终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只记得行文啰里啰唆,把看到的、听到的鸡毛蒜皮的事都记了下来,读来好像喝白开水、嚼蜡,没有一点味道,远不及那些经典的课文,至今还朗朗上口,比如《春天》:
“冰雪融化 种子发芽 果树开花,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冈上。我们找到了春天。”
比如《桃花、苹果花、海棠花》:
“我们村里种了许多果树。现在是春天, 满树都是花,我们村是花园。到了秋天,树上结满果子,我们村就成了果园。”
![]()
那为什么《小桔灯》会被选入小学课本必修课呢?主要是结尾处厉害,命中推荐算法。
文章开头平铺直叙,写她去重庆郊外拜访一位朋友,在楼道狭窄、光线阴暗的乡公所楼上,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来摇电话找医生,说她妈妈在吐血。她好心地帮了小女孩。小女孩告诉她说,她爸爸叫王春林,不在家中;她家就住在对面的大黄果树下。
作者的朋友久久没有回来,大有“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无赖,于是出于恻隐之心,就去楼下买了几个桔子,去看望小女孩。
小女孩的妈妈可能是胃出血,枕头上都是斑斑血痕,家里一贫如洗。她和小女孩围着火炉谈了一阵话,见天色已晚,就告辞了。小女孩动作麻利地用一个桔子壳和半截蜡烛给她做了一盏小巧的小桔灯,令她十分感动和好奇。
![]()
当她回到乡公所楼上时,她朋友已经回来了。当朋友得知她去了王春林家时,十分惊异,然后告诉她说,王春林是个木匠,去年重庆医学院里的几名学生被当局抓走后,王春林也消失了,据说他经常为那些学生送信。
该篇散文在结尾处才点明题旨,前面大段叙述只是铺叙,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直接将文章品质升华了更高一个层次,不再是平常的家长里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