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秋日的笔触轻扫过农历九月初九,风里便多了几分清润的意趣。
檐角的菊悄然绽出黄白瓣朵,巷尾的点心铺飘来重阳糕的甜香,衣襟间偶尔缀着的茱萸枝,藏着跨越千年的温柔礼俗。
这便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因《易经》中“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得此名;
又因“九九”与“久久”谐音,便被赋予了长寿、安康的美好期许,在岁月流转中,酿成了一首关于秋与传承的诗。
追溯重阳的源起,最早的印记藏在先秦的秋祭里。
彼时,先民们会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举行祭祀仪式,以饱满的谷物敬奉天地,盼岁岁丰稔、灾祸远离。
《楚辞》中“集重阳入帝宫兮”的字句,悄然勾勒出早期重阳与祭祀相关的轮廓;
到了汉代,这一节日的形态逐渐清晰,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开始在民间流传,还衍生出“桓景避瘟魔”的传说。
相传桓景遵师嘱,于九月初九携茱萸、饮菊酒,率乡人登高避灾,最终驱散邪祟。
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让重阳“避灾祈福”的寓意更添几分生动,也让这些习俗在百姓心中扎下了根。
![]()
秋日的登高,是重阳最具诗意的仪式。古人总爱循着秋光向高处走去,或攀山间小径,看漫山红叶染透层林,听山风穿过松枝簌簌作响;或登城楼高塔,让视野漫过田畴里的金黄稻浪,将远方的炊烟与天际的流云尽收眼底。
他们说,登高可“接天阳”,既能拂去身上的“晦气”,也暗含“步步高升”的期许。
如今,人们依旧保留着这份传统,只是登高的目的地或许成了城市里的公园小山、江边步道,不变的是与家人相伴的暖意,是站在高处时,那份与秋日对话的澄澈心境。
插茱萸、食糕、饮菊,则为重阳晕染出细腻的生活气息。茱萸是秋日里的“灵草”,细碎的绿枝缀着点点红果,带着山野的清冽气息。
![]()
古人会将它插在发髻、衣襟上,或是制成香囊带在身边,盼这草木的清香能护佑平安;
重阳糕则是舌尖上的暖,糯米的软糯裹着枣泥的香甜,顶端缀几颗艳红的枸杞,咬下时,热气混着甜意漫过喉咙,恰应了“糕”与“高”的谐音,藏着“步步高”的祝福;至于菊花酒或菊花茶,更是秋日的清欢。
酒是提前用秋菊酿制的,入口醇厚;茶则是用晒干的菊瓣冲泡,茶汤澄亮,飘着两朵蜷曲的菊瓣,入口清苦,回甘绵长,古人说它能“明目延年”,如今喝来,更像是与秋日的一场温柔对谈。
![]()
时光推移,重阳的内涵也在悄悄生长。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多了份敬老孝亲的温软。
如今的重阳,人们会提着刚出炉的重阳糕去看望长辈,陪老人晒着秋日暖阳聊家常,或是为老人泡一壶菊花茶,听他们讲过去的重阳故事;
社区里也会组织登高活动、菊展,让老人们在热闹中感受节日的暖意。传统的礼俗与现代的关怀交织,让重阳不再只是遥远的古俗,更成了连接亲情、传递温暖的纽带。
![]()
重阳就像秋日里的一封文化信笺,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登高的风、茱萸的香、糕饼的暖、菊花的清,写满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健康的追求、对亲情的珍视。
它从千年之前的秋祭走来,在岁月里慢慢沉淀,最终变成了每个秋日里,那抹让人安心的温良。
是檐下的菊香,是手中的暖糕,是与家人相伴的时光,也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