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徐超 通讯员 闫婷婷/文图
老师有创新课程发布,学生有创新成果发布,学生和家长一起体验课程,数学也有运动会……郑州大学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小)第二届课程文化节以“跨界学习·创见未来”为主题,突出学科融合,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生动呈现实小在跨学科融合与个性化育人方面的丰硕成果。
![]()
一场发布会
10月23日上午,实小报告厅。一场聚焦教师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发布会正在进行。
![]()
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哲,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王志强,郑州高新区教研与智慧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郑青杰,河南省人才计划“中原教学名师”许兴华,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及融合出版与创新研发副主任刘燕芳,郑州高新区教研与智慧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员陶玲华、石冬晓,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及融合出版与创新研发编辑孙矫雁等涵盖基础教育研究、出版行业、教研实践等多个领域的资深专家与学者,为发布会提供了高水准的专业支持。
![]()
发布会采用“成果分享+专家点评”的形式,展示了教师教研成果,也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交流提升的平台。
学校课程成果发展中心副主任范琰琰深度阐释学校依托“蝶梦教育”理念构建的整体课程体系。张萌、申玉、李璐明、王龙娟、杨圆圆、蒋萌含六位教师依次分享跨界教学成果,联动多维度教学资源构建生长型教研生态,“美的迁徙”跨学科融合,将艺术与生活深度联结;打破单一学科局限,融合多元教学方式,聚焦学生思辨与表达能力培养;校园植物“地图”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植物与环境共生的奥秘;融合STEAM理念,以落叶为载体打造跨学科实践课堂,实现了语文、科学、艺术、工程等知识的“破圈”应用;通过溯源超算链接科技与倡导家国情怀,让学生在跨领域认知中厚植强国梦想……
这些教研成果,覆盖多学科、多维度,彰显了实小教师在跨界教学领域的深度探索,也赢得了到场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家们还期待实小教师们的实践努力从“本土化”向“在地化”深度进阶,将课程根系深植于区域教育生态,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树立新样板。
![]()
老师有成果,学生也有。5个数学创新成果、5个科学创新创新成果,以项目形式发布。学生创新成果发布共有5个数学创新成果发布项目和5个科学创新成果发布项目。从“数说中国”的数据洞察,到“解码地球时光胶囊”的地质探究,再到“液压起重机”的力学应用,数学与科学的知识被学生融会贯通,从抽象理论转化为一个个触手可及、充满创见的实践项目。彰显了实小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也赢得了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一堂科创课
本次课程节学校特别邀请到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的王玉老师,郑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李媛婷老师,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李磊与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莫慧琳,他们结合各自所长,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讲座与课程。
![]()
王玉老师以《AI赋能未来教育,我的职业小英雄》为题开展讲座,通过趣味案例和互动演示,为同学们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引导大家畅想AI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点燃了孩子们成为未来科技主角的梦想。李媛婷老师通过“注意力大挑战”等互动游戏,让同学们在欢乐氛围中认识到专注力的重要性,掌握了提升学习效率的实用技巧。李磊在物理体验课以“奇妙的波”为主题,从水波切入,讲解声、光的波原理,通过共振实验、棱镜分光等趣味演示展现“波的魔法”,同学们积极互动讨论,感受物理魅力。莫慧琳在化学体验课上围绕“星际探索”,讲解天空颜色成因、水的重要性、物质演化等内容,以“回望地球”引导学生珍视家园,老师们寄语大家以宇航员为榜样探索知识、守护地球。为学子们搭建了通往高阶知识的桥梁。
![]()
这不仅是一次这些课程,课程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在真实问题中激发创新,在学科融合中拓展认知,在家校社共育中凝聚合力,让跨界探索的种子在实小学子心中悄然扎根。
一个大集市
课程集市让知识走出教室,让学习“破圈”生长。
![]()
智趣探索区、创美体验区、动享竞技区三大主题板块,让整个校园成了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验乐园,知识与趣味交织的课程体验盛宴,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学习与探索之旅。
智趣探索区,航模冲天而起,编程无人机精准飞行,奇妙的化学变色,物理“空气炮”神奇的科学实验,用“意念”驱动的小车……机器人对战、模拟飞行等体验项目让参观者跃跃欲试。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带来的小实验让孩子们对物理、化学世界连连称奇。河南科技馆的课程体验点通过两个小小的牙刷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
![]()
创美体验区,“艺术+工坊”里,孩子们精心雕琢着漆画与陶艺;“小小演说家”的舞台上,自信的演讲与思辨的光芒交相辉映;“梦之灵”芭蕾社团以优雅的舞姿诠释着形体与气质之美;国际象棋棋盘前,小棋手们沉着运筹,进行着无声的智慧交锋。更有新颖的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和物资储备学院的“粮食画制作”与认识粮票活动,将粮食与美学巧妙融合……
![]()
动享竞技区,孩子们自由投篮;乒乓球台前,同学们挥拍切磋;武术区域,孩子们认真学习每个动作;击剑场地,小剑客亲身体验……
![]()
而在课程集市的分会场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虚拟仿真产业车间,同学们化身高铁小司机,亲手操控模拟驾驶舱;走进轨道交通世界,了解现代交通的科技奥秘。在专业讲解中认真聆听,在互动体验中积极尝试,一个个专注的眼神里闪烁着求知的火花。这种职业课程体验不仅让课本知识变得生动可触,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科学、探索未来的种子。
一场运动会
科学、数学也有运动会。
![]()
作为课程文化节的重要一环,本届亲子运动会以“跨界筑梦·运动智融”为主题,紧扣破除学科壁垒、推动综合育人的目标,通过精心打造科学与数学亲子运动项目,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孩子可触摸、可感知、可创造的趣味体验,生动诠释了课程文化节“学玩相融、家校共育”的综合育人理念。
![]()
科学展区同样洋溢着探索的热情:“巧渡乒乓河”项目中,亲子默契配合,通过精准控制气流,引导乒乓球连续跨越四个水杯,亲身感受流体力学的奥妙;“电路寻光记”环节中,随着小灯泡被成功点亮,灿烂的笑容也在孩子们脸上绽放,科学的火种悄然埋入心田;“小球历险记”则让孩子们在调整赛道、控制滚落的过程中,直观理解势能与动能的转换规律。
“在玩中学、在做中悟”。科学天地锻炼动手能力与探究精神,数学区域锤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力。两大学科互为支撑,共同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素养培育体系。
一次联合展
师生联合展区是本届课程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师成果展区集中呈现了实小教师在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中的创新探索。
![]()
“杏坛硕果汇”及三大校区联合展区,以“成果可视化”的方式,系统梳理并集中展示了一校三区全体教师在德育思政、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科技创新、情绪管理等领域的深耕细作、坚实根基。展区内,丰富的图文展板、详实的案例集、生动的课例资料与互动课件,共同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教育生态长廊。 诠释着“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在每一个真实场景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
与之呼应的是学生个展区域的璀璨亮相。卢奕彤、张庭月、张予墨等15位同学化身为“小小策展人”,带来涵盖科技发明、艺术创作、工艺设计等多个领域的个人作品。脑控动画装置、光感交互画作、环保材料雕塑、非遗工艺再设计等创作,既体现动手实践的严谨,又闪耀着个性化的奇思妙想。
师生联展,不仅是简单的成果的陈列,更是一场关于教育可能性的生动对话。教师的研究引领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在此相遇,课程的边界与个体的潜能在此延展,共同编织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创造力的教育图景。
一场“美”演出
“跨界学习·创见未来”第二届课程文化节,在一场融合红色传承、责任担当与未来展望的主题文艺汇演中落下帷幕。作为收官之作,本次汇演通过学科融合、艺术表达与实践体验,系统呈现学生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培养成果。
![]()
文化节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跨界融合的节目形式展现新时代少年的创造力与使命感。三年级现代诗音剧《大青树下的小学》描绘“晨光中的铜钟声”“不同民族孩子相聚的乐园”,融合文学、戏剧与音乐,以创新表达展现校园的团结与温暖。“小音符”声乐表演社团节目《声声回响》,用“洒落肩头的温柔絮语”“萦绕心间的真挚告白”,传递新时代少年的成长信念与感恩之情。
![]()
中国舞《江南可采莲》中,小舞者身着素衣,以“荷叶舒展、莲花绽放”的舞姿,将“鱼戏莲叶间”的古典意境转化为灵动舞蹈,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五年级舞台剧《忘忧花开·时空的对话》通过“尘封木箱”“泛黄日记”的线索,带领观众聆听战火年代少年“用信念点亮黑暗、用歌声驱散恐惧”的故事,在时空交错中激发学生对当下时光的珍惜与“强国有我”的使命意识。
这场文艺汇演,既是课程跨界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生动实践。从红色节目唤醒历史记忆、涵养文化认同,到情境表演传递责任担当、强化价值引领,再到跨学科融合激发创新思维、培育使命意识,每个环节均紧扣核心素养要求。以“舞台反哺课堂”的形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协同成长,精准诠释了“以活动促素养,以素养助成长”的教育理念,为本次课程文化节画上圆满句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