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重阳日,因日月并阳、双九相重而得名,这个延续两千余载的传统佳节,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孕育出五彩斑斓的地域文化景观。登高远眺、茱萸辟邪、赏菊饮酒这些共通的文化元素,在不同地域的水土滋养中,绽放出各具神采的民俗智慧。北国的淳厚与南国的灵秀,共同描绘出重阳节丰富的文化图景。
![]()
饮食文化的地域风采
重阳时节的饮食习俗,如同大地的味觉印记,在各地呈现出鲜明的地域个性。北方重阳餐桌上,花糕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这种层叠如峰的面食,以黄米、糯米为基底,夹杂红枣、核桃、芝麻等果料,蒸制得热气腾腾。入口先是谷物的醇厚,继而坚果的脆香,每一口都透着实在的幸福感。民间 "登高吃糕,岁岁登高" 的俗语,将生活期盼融入这朴实糕点之中。
来到江南,重阳滋味便添了几分雅致。此时正值蟹肥时节,江南人家遵循 "九雌十雄" 的食蟹传统,重阳雌蟹蟹黄饱满,需以精巧蟹具细细拆解,佐以甘醇菊花酒品尝。苏州菊花糕更是雅致典范,细腻米糕中透着淡淡菊香,入口即化,仿佛将秋日清冽含在舌尖。
地域特色还孕育出更多独特吃食。陕北高原,秋收后的人家用新收荞面熬制羊肉,荞面的粗砺与羊肉的醇厚在舌尖碰撞,驱散秋夜微凉。福建莆仙的九重米果堪称饮食艺术,米浆分九层蒸制,每层薄如蝉翼,揭开时如锦缎般分明,入口甜软不粘,是当地敬老的珍贵礼馔。黔东北土家族有 "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 的民谚,这天家家户户打糯米粑粑、推豆腐,以食物丰盛祈求平安。
![]()
传统活动的地域印记
重阳登高习俗,在不同地域演绎出别样风情。北方登高带着随性与热闹,不必刻意追寻名山大川,家门口的公园小山、城市观景台都能寄托情思。北京人爱去香山,边爬边捡枫叶作纪念;西安人或登上大雁塔台阶,便算完成 "登高" 仪式,下山后一碗羊肉泡馍,实在暖心。
南方登高则更讲究意境营造。黄山云海、庐山秋岚,都是登高望远的绝佳去处。杭州人选择宝石山,登顶俯瞰西湖,秋风送桂香,心旷神怡;苏州人偏爱天平山,登高赏枫间,脚步不自觉放缓,恍若园林漫步。
部分地区的活动更具独特性。陕北重阳夜才是盛会开始,白天忙于秋收的人们,入夜后三三两两登上山头,点起篝火畅谈,直至鸡鸣方归。惠州重阳 "放纸鹞" 习俗热闹非凡,各色风筝乘风而上,有的系着藤弓,空中发出嘹亮声响。台湾地区有风筝竞赛,俗语说 "九月九,风吹满天吼",落败风筝成为众人争抢对象,充满童趣。
福建莆仙地区有 "三月小清明,重九大清明" 的俗语,当地重阳重要性甚至超过清明。人们趁登高之便祭扫祖坟,沿海乡民还到妈祖庙祭祀祈福。江南平原无山可登,百姓便制米粉糕点,糕面插彩色小旗,以 "糕" 代 "高",同样寄托避灾祈愿。
节日内涵的地域呈现
重阳节的文化意蕴,在各地习俗中展现出丰富面向。北方习俗多带着质朴实用色彩,插茱萸便是典型。人们将茱萸枝插于门框,或缝成香囊给孩子佩戴,相信这特殊香气能驱邪避灾。北京人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 "解除凶秽,以招吉祥",简单直接的行为藏着真诚期盼。
南方重阳文化则透着雅致浪漫。江南菊花会是文人雅士的盛会,各色菊花竞相绽放,人们花前品酒赋诗,将秋日闲情推向极致。上海豫园菊花会评选 "新巧、高贵、珍异" 三项,将赏菊化为文化审美活动。云南滇西老人泡制金银花茶,用山间寻常植物表达对健康长寿的朴素追求。
许多地区习俗融合了地方信仰与历史记忆。莆仙人重阳祭祀妈祖,将海洋文化的敬畏融入传统节日;山东邹平人这天祭祀范仲淹,把对先贤的敬仰代代相传;鄄城民间视重阳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反映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这些多元文化内涵,共同构成重阳节丰富的精神谱系。
从北到南,由西至东,重阳节习俗如同多彩文化纽带,将中华大地紧密相连。无论是北方实在的花糕还是南方精致的菊花酒,无论是热闹的篝火还是宁静的茶香,都承载着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各地习俗虽形态各异,却共同奏响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和谐乐章。这份文化多样性,正是传统节日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