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看得我心口发闷。
就在上周,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重庆分中心上演了一场不该发生的惊险一幕——一名男员工因降薪和赔偿问题情绪失控,冲向办公室窗户,差点酿成悲剧。所幸同事反应快,一把拉住,才没让事情走到最坏的那一步。但这一拉,拉住的不只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也拉出了我们不得不直面的现实:当企业经营压力传导到基层员工身上时,有没有底线?有没有人性?有没有法律?
![]()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但每一步都踩在打工人最脆弱的神经上。
从2023年12月开始,广发银行信用卡重庆分中心调整策略,管控客群、加码考核、削减资源,听起来都是“优化管理”的术语,落到基层员工头上,就是绩效奖金断崖式下滑。有主管近一年来每月只领到重庆的最低工资——2000块。你敢信?一个在银行干了好几年的正式员工,拿着2000块月薪,怎么养家?怎么还房贷车贷?这不是工资,这是羞辱。
更离谱的是,今年5月公司打算关闭区县业务,涉及人员分流或离职。问题来了:赔偿怎么算?
公司说,按你过去一年的实际收入算,也就是2000块打底。可员工说,这哪是实际收入?这是你们单方面降薪压出来的“虚假低薪”!我原来月薪七八千,你突然不让我干活、不给我资源,绩效归零,然后拿这个“结果”当赔偿依据?这不就是典型的“先逼你降薪,再按降薪后标准赔你”吗?套路太熟了。
![]()
法律怎么说?明明白白。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写得清清楚楚:变更劳动合同内容,必须双方协商一致,还得有书面协议。企业不能单方面说降就降。你考核加码、资源砍掉、客群限制,变相让员工拿不到绩效,本质上就是变相降薪,这在司法实践中早就被认定为违法。
更关键的是,经济补偿的计算基数,不是看你被压到最低时的工资,而是看你在劳动合同解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也就是说,哪怕你过去一年被降薪了,只要不是双方协商一致的合法变更,赔偿就得按你正常的收入水平来算。这一点,在全国各地的劳动仲裁判例里,已经是共识。
可广发这边的操作,明显是想钻空子——用管理手段制造“低收入事实”,再拿这个事实当赔偿依据。这不叫合法降本,这叫系统性压榨。
还有员工反映,公司通过第三方异地代缴社保,导致人生育津贴申不了,医保报销处处碰壁。这又是另一个雷区。社保属地化管理是基本原则,异地代缴不仅影响员工权益,还可能涉及合规风险。真出了事,员工找谁?找公司?公司说“我们外包了”;找社保局?人家说“缴费地不在这儿”。两头落空,受伤的永远是打工人。
其实早在10月13日,就有员工贴海报维权,结果公司直接报警。把内部矛盾上升成治安事件,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这是激化矛盾的节奏。当沟通渠道彻底堵死,剩下的就只有沉默,或者爆发。
这次跳楼事件,是沉默者的呐喊。
企业当然有经营压力。这几年银行业息差收窄、利润下滑,信用卡业务风控趋严,这些都是事实。但压力怎么分担?是高管带头降薪、优化结构,还是层层转嫁给最基层的执行者?是坦诚沟通、协商共渡难关,还是用考核、资源、流程这些“软刀子”逼人就范?
名创优品疫情期间发“共克时艰倡议书”,好歹还走个协商流程;有些企业真遇到困难,会跟工会谈、发公告、签补充协议。而广发这个操作,悄无声息地把人收入压到最低,回头还想用这个数字算赔偿,吃相实在难看。
现在事情闹大了,企查查已经显示,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新增一起劳动争议案件,11月13日开庭。我不知道那天法庭上会呈现怎样的证据,但我知道,那个差点跳下去的员工,背后站着千千万万在绩效考核里挣扎、在房贷车贷中喘不过气的普通人。
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但企业也不能没有底线。
你可以裁员,但得依法给赔偿;你可以调岗,但得协商一致;你可以降薪,但必须双方同意。你可以追求效率,但不能牺牲基本的人性与法律尊严。
这事还没完。我等着广发的官方回应,更等着11月13日的庭审结果。这不仅是一起个案,它关乎所有打工人的安全感:我们到底是在一家讲规则的公司工作,还是在一座随时可能崩塌的纸牌屋?
点赞的人多,说明关心的人多。但光点赞没用,得有人发声,得有监督,得让企业知道——员工不是成本,是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