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听起来有点意思,韩国首尔大学有位教授叫金在吉,他拿出三件考古文物,非说韩国人的根在中国。
这话一出来,整个韩国都炸锅了,有人骂他是叛徒,有人说他是在出卖国家。
![]()
你想想,哪个国家的人听到自己祖先可能来自邻国,心里都得打个问号。
金教授手里握着的那三样东西——一枚铜印、一块墓碑、几枚古钱币,真能推翻韩国人对自己民族起源的认知吗?
金在吉教授拿出的第一件东西,是个巴掌大的铜印。
这玩意儿上面刻着"乐浪太守印"五个字,字体工整,一看就是官方出品。
这枚印章可不是在什么犄角旮旯挖出来的,而是在平壤附近的古墓里发现的。
![]()
乐浪是什么地方?翻开史书就能找到答案,那是西汉时期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的郡县。
汉武帝这个人,除了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匈奴打得起劲,还有个动作很多人不太注意——他灭了卫氏朝鲜。
公元前108年,汉朝军队攻入朝鲜半岛,在那片土地上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个郡。
这四个郡可不是挂名的,是真派了官员过去管理,建城池、修驿站、收税赋,跟内地的郡县没什么两样。
金教授指着这枚印章说,你们看,这就是证据。
汉朝在这里设郡县,派官员,那些官员不可能每天往返于长安和平壤之间,他们在这里娶妻生子,把家安在了这片土地上。
几百年下来,这些人的后代跟本地人混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韩国人听到这话,脸色都不太好看。
毕竟谁也不想听到自己的祖先可能是外来户。
第二件东西更直接,是块墓碑。
墓碑的主人叫刘茂,这名字一听就是汉人的姓名。
碑文记载得清清楚楚,刘茂曾经担任三个郡的太守,最后死在平壤。
这块碑立在那里,就像一个时间胶囊,把1900多年前的事情定格了。
![]()
刘茂是个什么样的人?史料记载不多,但从他能当上三郡太守这点来看,绝不是个小角色。
汉朝的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管着一个郡的军政大权。
一个人能同时或先后管理三个郡,说明他能力出众,深得朝廷信任。
这样的人死后葬在平壤,不是路过时突然病死的,而是真把这里当成了家。
碑文里还提到他的家眷,说明刘茂不是单身赴任。
他的妻子、子女都跟着他来到这片土地,在这里生活、繁衍。
你想想,一个汉朝官员的家庭在平壤扎根,他的儿子娶了当地姑娘,女儿嫁给了本地青年,几代人下来,血缘关系就混在一块了。
金教授拿着这块碑的照片到处演讲,他说刘茂只是个例子,类似的汉朝官员在朝鲜半岛任职的不在少数。
![]()
从公元前108年到公元313年,整整400多年,朝鲜半岛北部都在汉朝和后来的曹魏、西晋的管辖之下。
这几百年间,有多少汉人移民过去,有多少混血后代出生,谁也算不清楚。
第三件证据是几枚刀币。
这种钱币的形状很特别,像把小刀,上面刻着燕国的标记。
这些刀币不是在平壤挖出来的,而是在韩国南部的全罗南道发现的。
![]()
全罗南道离平壤还有一段距离,属于半岛南部,那里在汉朝时候并不在郡县范围内。
燕国的刀币怎么会出现在那里?金教授给出的解释是,战国时期燕国和朝鲜半岛就有贸易往来。
燕国在今天的河北、辽宁一带,跟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商人坐船过去做生意很正常。
刀币作为货币流通到半岛南部,说明当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很频繁了。
这些钱币的年代比汉朝设郡还要早,证明中国和朝鲜半岛的联系不是从汉武帝才开始的。
更早的时候,两边的人就在互相往来,做买卖、通婚姻。
![]()
几千年的交往史,两个地方的人能完全没有血缘关系?金教授觉得不太可能。
金在吉教授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有个人站出来支持他,那就是檀国大学生物系的金旭教授。
金旭搞的是基因研究,他带着团队抽取了上千份韩国人的血样,做DNA分析。
结果出来以后,连他自己都吃了一惊。
数据显示,40%的韩国人基因序列跟中国中原地区的农民高度相似。
![]()
这个比例可不低,意味着将近一半的韩国人体内流着中原血统。
金旭教授把研究成果整理成论文,2021年11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这份杂志在学术界的地位相当高,能在上面发文章,说明研究的可信度是经过严格审核的。
基因不会说谎。
你可以改变语言、改变姓名、改变文化,但藏在染色体里的信息改不了。
金旭的研究相当于从科学角度给金在吉的历史考证提供了佐证。
![]()
两个不同领域的教授,一个从文物出发,一个从生物学出发,得出的结论居然指向同一个方向。
韩国人现在用的文字叫韩文,是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李祹创制的。
在那之前,朝鲜半岛上的人写的全是汉字。
《三国史记》《三国遗事》这些古代史书,通篇都是汉字。
就连现在的韩语里,超过一半的词汇来源于汉字。
你去韩国旅游,看路牌、看招牌,很多地方还能看到汉字。
首尔的古称叫汉城,这名字本身就是汉字。
![]()
韩国人的姓氏——金、李、朴、崔、郑,这些都是汉字姓。
就算用韩文拼写出来,追根溯源还是来自中国。
金在吉教授翻出新罗时期的古墓资料,发现90%以上的陪葬品上刻着汉字。
陶罐上写着吉祥话,铜镜上刻着诗句,连剑柄上都有汉字铭文。
一个民族的文字使用习惯,往往反映了文化的传承脉络。
朝鲜半岛用了上千年的汉字,能说跟中原文化没关系?
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
这个王朝延续了500多年,政治制度几乎完全照搬明朝。
科举考试、官员品级、朝服样式、宫殿建筑,连春节、端午、中秋这些节日也跟中国一模一样。
朝鲜王朝的国王称自己为"小中华",把汉城叫做"小北京"。
每次明朝使臣来访,国王都要亲自出城迎接,按照最高礼节接待。
![]()
明朝灭亡之后,朝鲜还专门修建了"大报坛",年年祭祀明朝皇帝。
这种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依恋,不是表面功夫,而是深入骨髓的。
有人说这是政治需要,因为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不得不这样做。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政治归政治,文化是另一回事。
朝鲜的士大夫阶层学习儒家经典,用汉字写诗作文,讨论的是四书五经,崇拜的是孔孟之道。
这种文化上的高度一致,单靠政治压力是做不到的。
金在吉教授提出这些观点之后,日子过得并不太平。
有人在他家门口扔鸡蛋,有人在网上骂他是卖国贼。
![]()
韩国的网络论坛上,关于他的讨论帖子盖了几千层楼,大部分都是骂声一片。
教授本人倒是很淡定。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大意是历史就是历史,不会因为你不承认它就消失。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编造光荣的过去,而在于创造辉煌的未来。
真正有自信的民族,不会因为祖先来自哪里就感到羞耻。
这话说得有点硬气,但也捅了马蜂窝。
韩国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很强,这种自尊心建立在对本民族独特性和纯粹性的认知上。
你现在告诉他们祖先可能来自中国,等于动摇了他们的身份认同。
这种心理冲击,不是几句理性分析就能化解的。
金在吉教授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他说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使命是追寻真相,不是维护某种政治正确。
![]()
如果证据指向哪里,学者就应该跟到哪里,不能因为结论不符合大众期待就闭口不谈。
这种学术勇气值得尊重,但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韩国,这份勇气也意味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公元313年,乐浪郡被高句丽攻占。
这一年对朝鲜半岛来说是个转折点,持续了400多年的中原郡县制度宣告结束。
高句丽本身也是个有争议的国家,中国史书把它当作地方割据政权,韩国则认为它是本民族的先祖之一。
高句丽攻占乐浪之后,并没有把那里的汉人赶走,很多人留了下来,继续在那里生活。
![]()
这些人的后代逐渐融入了高句丽社会,成为构成高句丽人口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看,中原血统在朝鲜半岛的传承并没有因为政权更迭而中断。
高句丽之后是新罗、百济,然后是高丽、朝鲜。
每个朝代都在吸收外来人口,也都在向外输出移民。
这片土地上的人口构成,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不断混合、重组的动态过程。
金在吉教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提出韩国人的祖先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
韩国教授用三件文物撬开了一个敏感话题,这事儿放在哪个国家都得引起轩然大波。
民族起源这种问题本来就复杂,掺杂了历史、文化、情感各种因素,不是几件文物就能盖棺定论的。
![]()
金在吉教授的观点有没有道理?从学术角度看,他提供的证据确实值得重视。
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一个民族的形成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与周边各种力量互动交融的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