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通讯员 王文初 颜石
村民说,46岁的翁仁花,有一颗菩萨心——每年重阳节前,她会邀请村里5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吃饺子。
村民也说,作为第四代儿媳,翁仁花继承了倪家“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好家风。
![]()
翁仁花(左)正忙着给村里的老人包饺子(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重阳节前夕,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湖北省公安县埠河镇代市村,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别有风味的饺子流水席——从清晨到午后,村里年过60岁的老人陆续前来吃饺子,而不足60岁的“年轻人”则负责包饺子,现场一派暖意融融的景象。
饺子宴成了老人的重阳节礼物
“余叔,今天有雨下,您快来帮我支个棚子吧。”10月21日6点半刚过,69岁的代市村四组村民余习章便收到了翁仁花的求助电话。
挂完电话,余习章赶紧起床。他找来彩条布,不一会儿工夫,就在当天活动的现场搭起临时雨篷。
![]()
村里搭起了临时雨棚,为老人摆上饺子宴(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翁仁花在村里开了一家牛肉酱生产厂,余习章和一些打零工的村民空闲时在厂里帮工。大伙儿常称呼翁仁花为“翁老板”,可余习章心里却有另一个称呼:“她比我儿子余军只大1岁,就像我女儿一样。”
余习章的理由很简单:翁仁花请老人吃水饺,不是为了赚好名声,而是真心回馈乡邻。
“端午节请老人吃粽子,重阳节、冬至请老人吃饺子,年年如此,谁做得到?”余习章满脸赞许地对极目新闻记者说。
7点刚过,天空依旧飘着小雨。帐篷里,翁仁花正忙着搅拌瘦肉泥和玉米粒。“一大早去市场买了130个玉米棒和400斤新鲜猪肉。”翁仁花一边埋头忙碌,一边向记者介绍。
当天早上5点多,翁仁花就赶往附近的市场取货。前一天晚上,她预订了5000个饺子皮。
“饺子熟了没哦?”8点47分,雨棚外传来73岁老人苏金海的招呼声。
![]()
村民在活动现场边聊天、边吃饺子(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马上好,再煮一下就好了。”翁仁花从大蒸锅中捞起几个还没熟透的饺子应声答复。约4分钟后,她取出一次性碗筷,为苏金海老人盛出了当天的第一碗饺子。
“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吃出了毛主席那个年代的热闹劲儿。”苏金海对当天的饺子宴一顿夸赞。他说,公安县自古水患严重,这就导致了代市村有很多姓氏,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初,因躲避洪水从各地迁居而来,“那个年代,大伙儿都是互帮互助,跟今天一个样。”
![]()
翁仁花和婶婶们一道,给村里的老人包饺子(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下饺子咯!”10点24分许,代市村二组村民刘斌来到了现场。今年69岁的刘斌一头乌黑的头发,显得与其年龄极不相符。
“刘斌,6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吃饺子,你够不够年龄哦?”余习章一句玩笑话,引来大伙一阵欢笑。
就着桌上的牛肉酱,刘斌将一大碗充满爱心的饺子吃完,“这是今年重阳节最好的礼物。”
村外人主动包饺子以示感恩
蒸锅的开水不停沸腾,也不停被新下锅的饺子降温。有人吃饺子,就有人包饺子。
在雨棚的一侧,村里几名年长女性一刻也没闲暇。作为家庭的“半边天”,她们首当其冲成为包饺子的主角。
今年刚满60岁的四组村民何玉香,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10点半,没动筷子的她共包了300多个饺子。
![]()
村民在忙着为老人包饺子(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平常在家就是这个速度,关键是要包出的饺子好吃。”何玉香说,饺子好吃的关键是馅料的搭配以及和面的程度。
一旁的邻居张凡文则笑着补充道:“好吃的关键是翁老板一片心意。”
“是的,是的。今天气温有点低,吃一顿饺子身上暖和,心里更暖。”38岁的裴春丽包饺子时的娴熟动作引起了极目新闻记者的关注。
![]()
村民将包好的饺子送去煮(极目新闻通讯员 王文初 摄)
裴春丽是河南南阳人,十多天前来到位于公安县埠河镇的武松高速长江大桥项目部当厨师。她说,得知当天村里要为老年人包饺子,她便自告奋勇报名,“面点手艺是我们河南人的看家本领。”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裴春丽前来包饺子的背后,竟藏着一个暖心理由。
![]()
村民在忙着为老人包饺子 (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我来项目部时人生地不熟,是村里的大嫂们照顾我。”裴春丽说,十多天来,经常有村民将自家的蔬菜送给她和工友吃,“今天为村里的老人包饺子,也算是我的一份心意。”
到当天上午11点,翁仁花盘了一下存量,5000多个饺子皮仅剩200多个。“年纪大的老人,行动不便,我们送到家里去。”翁仁花说,村里5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当天都可吃到满心满意的“重阳饺子”。
婆媳四代传承好家风
极目新闻记者采访得知,翁仁花举办饺子宴的缘由竟源于她正在传承的公安牛肉酱制作技艺。
目前,她依靠生产公安牛肉酱成立了荆州市酱香人家食品文化有限公司,一年产能达到24吨。
翁仁花说,公司成立9年来,她只做“孙夫人”公安牛肉酱一个单品,“不为别的,就为了四代婆媳传承了百年的老手艺。”
![]()
“孙夫人”公安牛肉酱品牌(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原来,倪家有个家规:公安牛肉酱制作技艺不传儿女,只传嫡长子儿媳。
作为倪家的第四代儿媳,翁仁花目前是公安牛肉酱制作技艺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
“孙夫人”公安牛肉酱曾获“州老字号”称号(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她说,之所以将品牌命名为“孙夫人”,正源自一段“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传承故事。
据倪家的公安牛肉酱制作技艺第一代传人——翁仁花的曾奶奶许三秀曾对后人介绍,历史上,公安县饱受洪水之困,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很长时间,这里的百姓疲于躲避洪水。
民国时期,有一次,有逃荒的灾民路过一位孙家老太太家门口。得知灾民饥饿难耐,心善的老太太命人宰杀了老牛,并搬出家藏的老酱,吩咐许三秀分给灾民吃。后来,许三秀日夜赶制牛肉酱赈济灾民。于是,当地就有了“公安牛肉酱”一说。
后来,许三秀将牛肉酱制作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媳,也就是翁仁花的奶奶曾玉珍,并要求:从此以后,牛肉酱制作技艺只传儿媳,不传儿女。
![]()
“孙夫人”公安牛肉酱(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奶奶有8个儿女——4男4女,但都没传。”翁仁花说,她的婆婆刘萍曾告诉她,“传给儿媳是最智慧的选择”,因为一个家庭中,婆媳关系和睦,才能家和万事兴。
嫁到倪家24年来,翁仁花始终恪守着倪家的“家规”。作为公安牛肉酱的第四代传人,她将“孙夫人”作为公安牛肉酱的商标进行注册。
不过,曾有人和她戏言:假如你抛弃了丈夫倪波,这项倪家已经传了三代的传统技艺岂不断代?
翁仁花笑而不语。她曾和丈夫袒露心声:从结婚那天,成为倪家儿媳妇开始,她就下定决心与丈夫共度余生,经营好家庭。
![]()
翁仁花正忙着给村里的老人包饺子(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作为新时代的75后女性,自信、开放和包容的翁仁花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婚姻中,我得有独立能力,而不是对丈夫人身依附。”
翁仁花说,她特意在公司名称中加了“文化”二字,这不仅仅是对先辈的传统技艺的致敬,更是对家风、家庭伦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