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科研实力突飞猛进,为啥短期内却难再出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顶尖大师?”这问题一提出来,估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庆承瑞的一番话,从另一个角度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
他们直言,像杨振宁、李政道这种级别的大师,咱们短期内很难再出,现在还没看到苗头。
为啥这么说?先看他们点出的第一个关键——现在国内缺那种“敢啃硬骨头”的科研风气。
杨振宁和李政道当年凭啥牛?
就因为他们敢着眼于物理学里的根本性大问题,敢挑战那些已经存在上百年的定论。
比如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提出,直接颠覆了当时物理学界的固有认知。
可现在国内呢?这种敢对百年定论下手、敢钻研根本性大问题的人,真没多少。
再说说“科学眼光”这事儿。何祚庥提到了杨振宁说的“三个P”(Perception,Persistence,and Power),第一个就是Perception,也就是眼光。
说白了,就是你得能判断出哪个科研项目是真重要,而且还能成。
![]()
咱们老祖宗讲“德识才学”,“识”排在第二位,这可不是没道理。
但现在国内,能有这种精准眼光的人,短期之内确实不容易冒出来。
咱们再看看国内科研的现状。这些年,咱们在5G、高铁、航天这些领域成绩是挺亮眼,但基础科学研究呢?
就拿物理学界的诺奖级突破来说,咱们确实还没到那个份上。
这背后其实是科研生态的问题。很多科研人员为了发论文、评职称,都去搞那些短平快的项目了,谁还愿意沉下心来啃基础科学的硬骨头?
网友们对这事儿也有不少有意思的讨论。
有人理性分析:“没有诺贝尔奖,也不妨碍中国和平崛起,诺贝尔奖只是以后水到渠成的事情。现在咱们先把基础打好,别着急。”
也有人带着点调侃:“现在搞科研,更像是搞‘科研KPI’,谁还愿意当‘寂寞的拓荒者’?”
还有人一针见血:“不是人才不行,是环境让人才很难长成大师的样子。”
当然,也不是说咱们就没希望了。要出大师,得先给基础科学研究松绑。别老用论文数量、项目经费这些硬指标卡人,得让科研人员能安下心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磨一剑。还有就是得重视学术自由,鼓励质疑、鼓励挑战权威,别让“权威定论”成了科研的绊脚石。
咱们回头看看历史,杨振宁、李政道那代科学家,也是在自由探索的学术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咱们要做的,就是给现在的科研人员创造这样的环境。
所以说,咱们不是缺聪明的人,也不是缺努力的人,缺的是能让大师成长的土壤。什么时候咱们的科研环境能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去挑战百年难题,能让“科学眼光”成为科研人员的标配,那杨振宁、李政道式的大师,或许就不远了。但就目前来看,这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赞文章推荐
荷兰封禁安世中国团队账号,不排除紧急情况下切断系统资金!闻泰回应:不得不采取自救!网友:这是被抢了300多亿啊!
杨振宁直言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帮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网友:伟大的科学巨匠
黄仁勋自曝英伟达在中国市场跌到0%,难以想象美国政策制定者会认为失去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是一个明智选择!
小米SU7成都事故后,雷军首次现身演讲!尽显低调,弹幕很多“雷总好久不见,想你了雷总,雷总加油”
印尼国防部长确认:将采购中国歼-10战斗机!网友:金杯银杯不如巴印空战实战口碑
英国物理学会主席:中国极有可能成为全球首个核聚变发电的国家!美国已经放弃应对气候变化
解说激动不已:星舰从4000公里时速刹到瞬间悬停!网友:big胆,致敬雷军
查理·芒格:除了跟中国开展相对自由的贸易,我们别无选择,强国更替、中国崛起是自然规律,何必恼火?
美经济学家萨克斯:美国正试图损害中国经济,通过关税、技术禁令、全面信息战围堵中国这些招数,注定失败!
美媒称台积电因芯片含中国稀土,无法向美国出售任何半导体芯片!网友:正当之举,岂容歪曲
印度出息了!莫迪宣布将派空军教员赴英国担任英皇家空军教练!网友:日不落帝国没落成这样了?
特斯拉FSD落地缓慢,马斯克说是因为中国车企阻挠!网友:全球都验证了不行,泼脏水给中国第一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