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日,在《易经》中记载,九为阳,且是最大的阳数,而九月初九就是一年中最吉利的日子,因为它是“阳月阳日”,所以叫“重阳”!
而大晚上起来后,看了一下天气,阳光扑面院子,晒得人暖意融融。
可老一辈却望着晴空微微皱眉,嘴里念叨着“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这重阳节是大晴天不好吗?究竟藏着什么说法呢?其实答案,都藏在老祖宗观天识农的经验里。
重阳晴天的预兆,农谚里早有清晰注解,只是南北说法略有不同。北方常讲“重阳晴,一冬凌”,意思是重阳放晴,冬天大概率会寒风刺骨、雨雪频发,屋檐下的冰棱能挂得老长。
而南方则说“重阳晴,一冬晴”,预示着整个冬天会以晴天为主,雨雪稀少,这样的冬季就会很暖和,可能会出现暖冬。
不管南北,核心都指向“晴则冬燥或冬寒”的规律。
更让人在意的是“重阳日头笑,三冬雪难觅”的说法。老辈认为,深秋暖晴意味着冷空气不够活跃,冬天容易偏暖干旱,地里的麦苗得不到雪水滋养,就像少了“盖被”的呵护。
还有句扎心的老话“今年九月晒重阳,明年牛马奔山岗”,说的是重阳晴天可能导致来年粮食歉收,连牲畜都得去山上找草料吃。
这些说法看似夸张,实则是农人对“暖冬伤农”的担忧——暖冬的年份里害虫易越冬,开春还可能遇“倒春寒”,幼苗遭殃便会减产。
再看“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说的又是什么意思呢?
上半句的“重阳十三雨”,说的是重阳到九月十三这几天降雨并不可怕。此时秋收基本收尾,雨水不会耽误收割,反而能滋润土壤,为冬小麦播种出苗提供好墒情,正是“秋雨润苗”的好事。
而且民间还有“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都是认为重阳和十三这两天下雨才好,如果这两天都是晴天,那么预示冬季就少雨雪了!
另外还有农谚说“重阳有雨大宜禾,来年丰收不消说”,更是直接点出秋雨对庄稼的益处。
而下半句“不要立冬一日晴”的担忧,比重阳晴更甚。立冬是冬季的起点,这天真晴,往往预示后面干旱少雨!比如北方就广泛流传“重阳不下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说的是重阳晴天没什么,但是立冬还是晴天没有下雨,那么整个冬天可能雨雪匮乏、气候偏暖。
对农人来说,暖冬可不是好事:土壤水分蒸发快,越冬作物缺水难扎根;害虫没被冻杀,来年病虫害会更严重。就像老话说的“冬不冷,春不生”,季节节律乱了,地里的收成自然没了保障。
不过这些谚语虽准,却也有局限。2023年北方大部分地区在重阳当天就是大晴天,按说该是寒冬,实际冬季却暖湿交替;
南方有一年初冬晴朗,本以为会干旱,几场及时雪又解了墒情。
毕竟谚语是农耕时代的地域经验,没法涵盖全球变暖、洋流变化等现代气候变量。
如今重阳晴天虽不用过度焦虑,但老祖宗的提醒仍有价值。若后续九月十三能下雨,可解冬干之忧;若立冬再遇晴天,就得留意给麦田补水、做好病虫害预防。
今日重阳节,阳光正好,九非常适合去爬山,登高望远!你家乡今天的天气如何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