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金秋时节,在通山县燕厦乡马桥村的广袤田野上,连片的水稻迎来丰收。农机轰鸣,人影忙碌,稻穗低垂,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一幅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走进马桥村畅丰种植农场,负责人程正旭正驾驶着自动收割机来来回回地在稻田中穿梭,“今年亩产量有1000多斤,大概能有二三十万元收益。”程正旭笑着说。
马桥村位于燕厦乡西南侧,距通山县城45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湾,共2600余人,是典型的丘陵山区村。这里的集体经济曾一度薄弱,青壮年外出务工,土地零散,产业单一,从前畅丰种植农场种的是普通大米,产量低,收益少。
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该县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水平转变。一系列举措不仅保障了粮食的稳定供应,也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借助这一机遇,2021年,该县农业部门为农场引入“野香优”系列稻种,年总产量增长10%,每年丰收季都能收获十几万斤稻谷,还创立了自有品牌“莲花香米”,这种原生态、不抛光、不打蜡的健康米,远销黄石、武汉等地。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农场每年带动当地农户务工增收6万元。
“我们村在2024年完成了30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全村种植水稻700余亩,目前都已收割完成,总产量有70余万斤,带动村民增收80余万元。”马桥村副主任程伟介绍道。
丰收的稻谷在马桥村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一部分经过现代化加工设备,蜕变为晶莹剔透、品质上乘的优质大米,另一部分稻谷用于酿造醇香美酒。在马桥村五组,65岁的村民马立富从祖辈传承了古法酿酒手艺,每年丰收季都会到村民家酿酒。“一年大概要给村里酿几千斤酒,收入有几万元。”马立富说。
马桥村的传统古法酿酒工艺延续多年,精选稻谷经过泉水浸泡、高温蒸粮、摊粮散热、酒曲发酵、柴火蒸酿等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凝聚匠心。凭借酿酒,每家每户也能增收四五万元。
如今,走在马桥村的乡间道路上,目之所及是稻田成片、道路黑化、环境整洁、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在徐徐展开。
特约记者 程思 通讯员 张洁 陈雄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