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人民网记者 秦海峰
“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历史上的陶阳里御窑厂,曾是明清两代专造皇家瓷器的圣地,繁华盛景,可见一斑。
近日,走进景德镇陶阳里龙缸弄,孙立新的工作室孙公窑前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孙公一脉传四代,窑火千年兴世家。”
孙立新今年58岁,是江西省级青花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在游客的围观下,只见他神情专注,寥寥数笔,便在瓷坯上勾勒出一幅婴戏图,栩栩如生,观者纷纷赞叹。
孙立新一家四代制瓷,他13岁随父亲学艺,45年与瓷为伴。如今,他17岁的女儿孙艺桓,也传承衣钵,入学湖南师范大学产品设计专业。
“女儿三岁时就跟着我在陶瓷上涂涂画画。”孙立新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守护传统技艺,让它们后继有人,让陶瓷文化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和喜爱,是自己的责任。
传承技艺,守护根脉。据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统计,景德镇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3248人,是全国陶瓷技艺非遗传承人最多的地市。
位于陶阳里核心地带的徐家窑人头攒动,手工匠人们齐聚一堂,正在为徐家窑的复烧做最后的准备。
“上一次复烧还是一年多前。现在已经满窑,这几天就准备再一次复烧。”老窑工余喜来对记者表示。
始建于明末的徐家窑,是景德镇保存完整的柴窑,也是陶瓷文化薪火相传的象征。作为御窑厂的附属工厂,它见证了陶瓷工艺的辉煌和凋敝。
余喜来10多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在窑厂做事,20岁进厂接父亲对班,到现在已经将近半个世纪。徐家窑的复烧,余喜来全程参与其中。
“目前你们看到的窑柱、石礅和窑砖,都按照当年的风貌重建,修旧如旧,烧窑的工艺也是按照传统的步骤和标准。”余喜来说。
尽管整个陶阳里御窑遗址已变为创意园区,徐家窑却依然坚守着传统,继续烧制陶瓷,延续着柴窑的文化脉络。
“我觉得徐家窑复烧不仅是对历史的复原,更是对传统的致敬。很有必要坚持下去。 ”余喜来说。
千年窑火从未熄灭,正如陶瓷文化从未中断。近年来,景德镇不遗余力传承发扬陶瓷文化,获批设立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遍布景德镇的老窑址、老街巷被精心修葺,5.8万家手工制瓷作坊得到多方呵护,保护第一、修旧如旧,坚持原真性保护、活态化传承、时代化表达……景德镇正在成为一部可触摸、可品味、可体验的陶瓷历史文化教科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