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唐代是书法史上当之无愧的黄金时代,一点都不为过,那个朝代出了很多书家名家,还有很多书圣。还有就是楷书这一体系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金字塔尖”的高度,说起后来的楷书嘛,无不是以此为基,再之后也就只有小楷能占得一席之地了。
![]()
在这一时期的书法圈之中,欧阳询的险峻、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劲健,早已成为后世学书者奉为圭臬的典范。但是不单单是这些出了名的大家,还有一些史书寥寥几笔的小人物,也是楷书当之无愧的高手存在。还有这一位是今天要享的,他的书法可以说是比肩颜真卿,但可惜的是他在“安史之乱”之中站错了队,最终被书法界所除名了。
此人就是苏灵芝,他的书法还曾被誉为是 “写碑圣手” ,其代表作《刘智墓志铭》,则堪称承载他书法精髓的稀世遗存。在当时的宫廷、贵族的牌匾墓志,多数由他撰写。时人称他的书法笔力端庄遒劲,与颜真卿、李邕不相上下,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字弥补了颜、李的不足,“视北海则加庄,视太师又多隽”。
![]()
苏灵芝祖籍是陕西武功县,年少时就才艺过人(这种话已是多说无益了,史料都是这么写名人的,哈哈),他的书法是学的“二王”,之后又学智永的圆润流畅、虞世南的温润典雅,更参透欧阳询、颜真卿等名家法帖的精髓,将晋人风采与唐楷法度熔于一炉。
在唐代的书法学习者,多以二王为主,在唐玄宗时期,他成为了御用书法家。当时宫廷与贵族的牌匾、墓志,多数出自他手,其笔力遒劲端庄,甚至有 “视北海(李邕)则加庄,视太师(颜真卿)又多隽” 的评价 —— 比李邕的书法更显庄严,比颜真卿的作品多了几分隽永,“写碑圣手” 的名号实至名归。
![]()
只因他在历史变动之中站错了位,这也倒至他的书作等能存留下来的少之又少,现知道的就仅有这一碑刻《刘智墓志铭》,这幅作品全称为《大唐故刘君合葬墓志铭并序》,为行楷书体,纵、横均为 52.5 厘米,共计 20 行、满行 19 字,收录 390 余字,字径约 3.5 厘米,虽为清末翻刻,却最大限度复刻了原碑风貌。
![]()
其命运多舛,嘉庆道光年间于陕西西安出土后,被山东著名收藏家刘燕庭视若珍宝,托付给杭州净慈禅寺六舟法师,藏于万峰山房悉心保管。遗憾的是,太平天国动乱中,净慈禅寺遭重创,原碑毁于兵火;万幸的是,毁前已有拓本流传,让后世得以领略其风采。
目前市面上的拓本主要分两种:“进士张遘文” 版本为原碑初拓本,现藏北京图书馆,被学界公认最具价值;而我们常见的 “武功苏灵芝书” 版本虽为翻刻,却依然保留了苏灵芝书法的核心神韵。
![]()
此作其用笔精谨自然,笔笔沉着稳健,力透纸背 —— 中锋运笔的娴熟运用,让每一笔画都圆润饱满、筋骨内含,尽显阳刚之气。部分笔画书写速度加快,笔势连贯,虽无明显牵丝引带,却能让人感受到内在的连贯性与节奏感,实现了 “楷之端庄” 与 “行之飘逸” 的完美平衡。结字上,欹正交杂、布白疏密得宜,将魏碑的刚劲、褚遂良的秀逸、欧阳询的严谨与《兰亭序》《圣教序》的灵动融为一体,通篇透着一股中和潇洒之气。
安史之乱中,苏灵芝为安禄山撰写记功碑石,这一行为被后世视为 “缺乏民族气节”,导致他从书坛云端跌落谷底 —— 作品多被毁坏,名字逐渐被淡忘,与同期坚守气节、以 “忠义之书” 名传千古的颜真卿形成鲜明对比。即便如此,历代学者仍认可其书法成就,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便评价他 “颇好书石迹,与胡霈然相上下”。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