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在中国,向来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它不单是藏书读书的所在,更是一种精神的栖息地。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黄金屋与颜如玉,多半是在书房里寻得的。而今人生活忙碌,居所逼仄,能有专门一间书房者,恐怕不多。然而,我总以为,无论居所大小,总该辟出一角,布置成中式书房的模样,不为别的,只为那一点精神的寄托。
![]()
中式书房的第一要义,在于"静"字。静能生慧,静能养气。现代人的居所,往往与市声相接,与喧嚣为邻。而一入书房,便当与外间隔绝。窗子不必大,能透光即可;窗帘宜用竹帘,阳光筛过,在地上画出斑驳的影子,便是一幅天然的画。案头置一盆文竹,或是菖蒲,青翠欲滴,使人目遇之而心静。这种静,不是死寂,而是一种流动的安宁,如溪水潺潺,不舍昼夜。
![]()
书房的布置,宜简不宜繁。一张书案,一把官帽椅,一架书橱,足矣。书案陈设,不过砚台、笔筒、镇纸数事。砚台最好是端砚,贮水不涸;笔筒以竹雕为上,刻些山水人物,摩挲日久,竹色转为琥珀,温润可爱。镇纸不妨用一方古砖,上有年号文字,压在宣纸上,仿佛压住了千年的时光。书橱不必崭新,略带沧桑更妙。架上书籍,不必汗牛充栋,但须精心挑选,经史子集,各置其所。偶有残本,亦不必弃之,修补之后,别有一种残缺之美。曾见一藏书家,于破旧书中夹满自制的笺条,朱墨灿然,读之如与古人对话,此中乐趣,非外人所能道也。
![]()
书房中最不可少的,自然是书。但今人购书,往往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买来堆在架上,徒为装饰。其实书房藏书,贵精不贵多。经书不可不备,那是中国人的精神源头;史书不可不读,那是几千年的明镜;诸子百家,各有妙处;诗词歌赋,怡情养性。至于当代著作,也当选那些经得起时间磨洗的。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少而精。我认识一位老先生,藏书不过数百册,但每本都读过数遍,书眉上密密麻麻写满批注,这样的书房,虽小却大,虽陋实华。
![]()
书房之用,在于读书,更在于养心。今人读书,多为实用,或为考试,或为职称,心浮气躁,难以沉潜。而中式书房的精神,恰在于一个"养"字。养心,养气,养性。午后阳光斜照,泡一壶龙井,展卷而读,不求甚解,但得趣味;夜深人静,点一盏青灯,临帖数行,不计工拙,但求心安。偶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如遇疑难,亦不必强解,留待他日再读,或有顿悟。这种读书态度,看似缓慢,实则深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非谓真要读百遍,而是说读书要有从容的心态,让文字慢慢浸润心灵。
![]()
现代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更需要一间书房作为精神的避风港。不必求大,斗室即可;不必豪华,素朴为佳。关键是要有那么一个角落,能让人暂时远离尘嚣,与书为伴,与古人神交。在那里,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心灵得以舒展。一卷在手,万虑俱消,这种享受,岂是声色犬马所能比拟?
![]()
所以这样的中式书房,您也该有一间!不必迟疑,今日便动手布置。哪怕只有一桌一椅一架书,也能自成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你是自己的主人,可以沉思,可以遐想,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久而久之,这书房便会成为你精神的镜像,映照出你内心的风景。
*文章来源网络,图片红桥红,侵权请告知!任何涉及版权权益问题请事先留言或加好友告知,红桥红第一时间说明或删除并赔付版权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