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nm 以下技术的核心改变 —— 设计与工艺必须 “绑定”
在传统芯片设计里,“电路设计” 和 “工艺制造” 是相对独立的,但到了 10nm 以下的 FinFET 技术,这个模式完全不适用了。为什么?因为现在要做 “多重曝光”“亚分辨率特征” 这些超精细结构,代工厂必须提前想清楚设计方案,设计师也得懂工艺能实现什么 —— 这就是DTCO(设计技术协同优化),简单说就是 “设计和工艺要一起优化”。
![]()
ASAP7 的 7nm PDK(工艺设计套件)作为例子,它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 ARM 合作开发的:关键层用 EUV(极紫外光刻),非关键层用 193nm 光学多重曝光(比如鳍用 SAQP、栅极用 SADP),还规定了 0.7V 的标准供电电压。这个例子告诉我们,10nm 以下技术的落地,必须先有这种 “设计 - 工艺结合” 的工具和方案。
![]()
![]()
![]()
![]()
![]()
为什么必须用 FinFET?—— 平面晶体管 “撑不住” 了
在 10nm 以下,传统的 “平面晶体管” 遇到了致命问题:
- 缩放失效
以前遵循 Dennard 缩放(按比例缩小尺寸、电压,性能提升还省电),但 28nm 之后,平面管的 “短沟道效应” 越来越严重 —— 比如栅极控制不住沟道,导致阈值电压(Vth)随栅长变小而 “滚降”,漏电流大增(比如 DIBL,漏源电压变化会严重影响阈值电压),根本没法正常工作。
而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 刚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它把平面的沟道做成 “鳍状”,栅极从 3 个面包裹沟道,相当于 “抓得更紧”。带来的好处很实在:
漏电流和短沟道效应大幅降低(比如 DIBL 从平面管的 100+mV/V 降到 50mV/V 以下);
亚阈值斜率(SS)接近理想的 60mV/dec,低压下性能更好;
驱动电流提升,而且 PMOS 和 NMOS 的驱动电流比(P:N)接近 1:1,逻辑电路更平衡。简单说,FinFET 是 10nm 以下技术能继续缩放的 “救命稻草”。
![]()
![]()
![]()
![]()
![]()
![]()
![]()
![]()
光刻怎么实现 10nm 以下?——“过渡方案” 和 “终极方案” 并存
要做 10nm 以下的精细图形,光刻是关键,目前有两种核心方案:
1. 光学多重曝光:“老技术缝缝补补”
我们现在常用的光刻光源是 193nm 的 ArF 激光,按瑞利公式算,它的极限分辨率大概 36nm,根本做不了 10nm 以下。怎么办?用 “多重曝光”—— 把一个图形拆成多次曝光、多次刻蚀,比如:
- LELE(光刻 - 刻蚀 - 光刻 - 刻蚀)
适合简单图形,比如通孔;
- SADP/SAQP(自对准双重 / 四重曝光)
先做 “芯轴”,再涂侧墙,最后去掉芯轴,相当于把间距缩小一半(比如鳍、栅极用这种方案)。这种方法能解决分辨率问题,但步骤多、成本高,是 10nm 到 7nm 的 “过渡方案”。
EUV 的波长只有 13.5nm,分辨率远高于 193nm,7nm 节点就能用,文档里 ASAP7 的关键层就靠 EUV。但它有很多技术难点:
得用反射镜(EUV 不能穿透玻璃),镜面精度要求极高;
光源功率不够、掩模容易污染、没有合适的保护膜( pellicle)。目前 EUV 是 10nm 以下的 “终极方案”,但还在逐步攻克技术难关。( 2017年 )
![]()
![]()
![]()
![]()
![]()
![]()
![]()
存储设计:SRAM 的 “新麻烦” 与解决办法
10nm 以下的存储(主要是 SRAM 和寄存器文件),因为 FinFET 的特性,遇到了新问题,核心是 “读写裕量不够” 和 “变异性大”:
1. SRAM 的挑战:FinFET 让 P:N 接近 1:1
传统 SRAM 靠 “PMOS 弱、NMOS 强” 保证读写稳定,但 FinFET 的 P:N 接近 1:1,导致写裕量不足(写不进去)、读裕量波动(读错)。怎么办?
用 读写辅助技术 :比如降低列的 VDD(让 PMOS 更弱)、把位线(BL)拉到负压(增强 NMOS 驱动);
靠 DTCO 优化布局:比如优化鳍的切割方式(122 型细胞比 112 型更易光刻,减少工艺偏差),避免 MOL 层的漏电风险。
FinFET 的阈值电压(Vt)会因为 “鳍的粗糙度”“金属栅极晶粒大小” 波动,文档里提到 7nm 下单个鳍的 Vt 偏差达 21mV,这会影响 SRAM 的稳定性。所以设计时必须考虑这种波动,比如通过 DTCO 调整布局,减少变异性的影响。
3. 寄存器文件:基于 SRAM 做改进
寄存器文件是 “快速存储”,基于 SRAM 但多了 “只读端口”。因为 FinFET 没有长沟道器件,需要加 “时序保持器”(比如自定时保持器),避免读操作时的信号冲突,同时保证密度和速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物理设计:前段、中段工艺与 “不能忽略的寄生参数” 1. FEOL(前段工艺):FinFET 的 “骨架”
FEOL 做的是 FinFET 的核心结构 —— 鳍(沟道)、栅极(高 K 金属栅)、源漏区(S/D),源漏延伸区(LDD)还会影响有效栅长(Leff),这些结构的精度直接决定晶体管性能。
2. MOL(中段工艺):“连接晶体管的桥梁”
以前没有 MOL,现在 FinFET 需要 “局部互连”(比如 LIG 连栅极、LISD 连源漏)把晶体管和后段金属连起来。MOL 的设计很关键,比如要避免不同金属间的漏电(TDDB 风险),还要考虑对准偏差。
3. 寄生参数:“仿真不能只看图纸”
10nm 以下,寄生电阻(比如源漏区的硅化物电阻)和寄生电容(比如 MOL 层的电容)会严重影响性能 —— 只靠电路图纸(schematic)仿真完全不准,必须提取实际物理结构的寄生参数来算。文档里提到,源漏区因为间距窄(7nm 节点约 15nm),掺杂和硅化物生长难,电阻会越来越大,设计时必须想办法最大化接触面积、减少电阻。
![]()
![]()
![]()
![]()
![]()
![]()
![]()
![]()
![]()
![]()
![]()
标准单元:“变小的库” 与 “受限的设计”
标准单元是芯片的 “基本积木”(比如与非门、或非门),10nm 以下的 FinFET 标准单元有两个核心特点:
1. 架构靠 DTCO:尺寸要 “匹配”
FinFET 的鳍间距(27nm)和金属间距(36nm)要匹配(叫 “齿轮比”),比如 ASAP7 的标准单元高度是 7.5 个 M2 金属间距,这样才能保证布局紧凑。同时,因为 P:N 接近 1:1,传统的 “与非门比或非门好” 的规律变了,甚至或非门可能更优。
2. 库大小减少:“复杂单元做不了”
以前的标准单元库有上万个单元,现在因为金属轨道有限(比如 6-7 个轨道),复杂单元(比如多输入的 AOI 门)很难做,库大小缩减到几百个。设计师只能靠 APR(自动布局布线)工具,用简单单元组合出复杂功能,而不是直接用现成的复杂单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后段工艺(BEOL):“线 / 切割” 光刻的 “副作用”
后段工艺是做金属互连(比如 M1 到 M9),10nm 以下主要用 “线 / 切割(Lines/Cuts)” 光刻:先做满版的金属线,再刻掉不需要的部分(切割)。这种方法工艺简单,但有个大问题 ——必须加虚拟线,不能留空白。
虚拟线会让寄生电容增加 2-3 倍,导致电路延迟增加 2.7%-20.7%(最坏情况 critical path 慢 14.2%)。所以 APR 工具必须在布线时就考虑这些虚拟线的寄生,不能等布完线再补,否则时序根本救不回来。
![]()
![]()
![]()
![]()
![]()
![]()
![]()
10nm 以下的 FinFET 技术,再也不是 “设计不管工艺、工艺不管设计” 了。从 FinFET 解决平面管的缩放问题,到 EUV 和多重曝光的光刻选择,再到 SRAM 的读写辅助、标准单元的架构优化、后段的寄生控制 —— 每一步都需要DTCO(设计技术协同优化),每一个环节都要和其他环节适配。
简单说,10nm 以下的芯片,是 “设计、工艺、工具” 三者绑在一起做出来的,缺了任何一方都不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