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250公里不算远,从中建岛往西北看,越南海岸就在这个距离之外。
可这座最大面积才1.5平方公里的小沙洲,涨潮时甚至只剩两个足球场大小,却让越南惦记了几十年,我国更是花四十多年在这儿下功夫建设。
很多人不明白,这么个“小不点”,犯得着这么较劲吗?其实中建岛的分量从来不在大小,而在它站的位置,以及这些年我们在这儿干的事上。
![]()
250公里外的“争夺点”
在南海这片海域,中建岛的位置就像个“卡子”,把两条关键的路给卡住了,这也是它被反复盯着的原因。
第一条是渔民的“活路”,海南渔民去南沙捕鱼,开船到中建岛刚好走了一半路程,老辈渔民都叫它“半路峙”。
![]()
过去没补给船时,渔船到这儿就得靠岸歇脚,补淡水、修渔网,要是这地方被别人占了,渔民去南沙就得绕远路,甚至没地方停靠,整片海域的渔业都得受影响。
第二条是南海的“资源路”,中建岛南边的中建南盆地,底下埋着29.71亿吨石油,够咱们国家用两年。
![]()
更关键的是,它离越南岘港才330公里,那地方是越南海军重地,停着军舰、架着战斗机,是他们进南海的“大门”。
对越南来说,占了它既能盯着南海资源,又能护着自家港口;对咱们来说,守住这儿,就等于在南海西边立了“岗哨”,越南想从岘港往南海深处钻,首先得过这一关。
![]()
就因为这,中建岛的主权从没安生过,岛上挖出来过宋元瓷片和铜钱,说明老祖宗早就在这儿活动。
1935年民国给它起名“土莱塘岛”,1946年咱们派“中建号”军舰收西沙,才正式叫它“中建岛”,用军舰名字命名,就是明明白白告诉外人,这是咱们的地盘。
![]()
上世纪70年代越南偷偷占过一阵,1974年西沙海战咱们收了永乐群岛,顺带把它夺回来;1979年越南又派兵偷登岛,结果被守岛官兵全逮住,从那以后,没人再敢来抢了。
1975年部队刚驻岛时,这儿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全是白花花的珊瑚沙,踩上去烫脚,地表温度能到60℃,台风一来,海水漫过全岛,连棵像样的树都没有。
![]()
可就算这样,守岛的人都知道,这地方不能丢,250公里的距离,看着近,却是咱们南海防线的第一道门。
从“种活一棵树”到“生态样板”
1975年第一批官兵上岛,最先发愁的不是站岗放哨,而是“怎么活下去”,珊瑚沙又咸又松,别说种树,连草都长不出来。但这场“活下去”的仗,让中建岛成了南海岛礁的“样板”。
![]()
刚开始全靠“笨办法”,没淡水,等补给船送,遇上台风补不上,就用塑料布接雨水;没土种树,官兵们探亲、出差时,都往背包里塞家乡的土,回岛倒在沙地上,一点点凑出“种植层”。
最头疼的是椰子苗,从大陆运过来,种下去没几天叶子就卷了,试了十几次都不行,后来请教农业专家,才琢磨出怪招:挖坑填土后倒半包食盐,让椰子苗先适应海水咸味,慢慢扎下根。
![]()
1982年春天,终于有棵椰子苗冒了芽,全岛人都跑去看,跟过节一样。
那是中建岛第一棵活树,官兵们轮着浇水,冬天用帆布挡风,夏天搭棚遮阳,2002年这棵树结了第一个椰子,现在还摆在岛上荣誉室里。
![]()
可自然的脾气难摸,2009年“凯萨娜”“巴玛”台风连着来,刚长起来的树被吹歪,菜地里的菜全淹了;2013年又一场台风,把岛边沙子吹走一块,岛的面积都小了点。
灾后重建,大家不再光种树:把防波堤加高一米多挡海浪,在岛边种抗风固沙的红树林,还把剩饭剩菜和鸟粪堆在一起发酵,做成有机肥混进沙里。
![]()
就这么一代代传,到2025年8月,岛上已有59种树木共4000多棵,马尾松、羊角树长得比人高,沙滩爬满藤条,海鸟来筑巢,偶尔有海龟上岸产卵。
现在的中建岛早不是“荒岛”了:海水淡化机24小时转着,随时有淡水;蔬菜大棚种着青菜、黄瓜,鸡鸭养殖场有上百只鸡鸭;官兵住的营房带空调,4G、5G信号满格。
![]()
更重要的是,这儿摸索出的种树、改土法子,还用到了别的岛礁:华阳礁用有机肥改土,植被覆盖率从不到10%涨到90%;美济礁学种红树林,建成了湿地公园。
中建岛就像“老师”,带着周边岛礁一起变绿。
![]()
一条跑道、一座水泥厂
最近几年,中建岛多了不少新东西,最显眼的是2023年建的610米长跑道。别小看这条跑道,它可不是随便修的,直接补上了南海补给的“窟窿”。
以前岛上只有简易直升机坪,大件物资全靠船运,台风天船进不来,官兵们就得省着用淡水和粮食。
![]()
跑道建好后,涡桨飞机、中型无人机都能起降,按计划以后还要加长到950米,运物资方便多了。
更关键的是,它刚好在永兴岛和南沙之间,永兴岛是西沙指挥中心,南沙美济、渚碧、永暑三岛是“铁三角”,但这三岛离大陆太远,物资运过去成本高、时间长。
现在中建岛成了“中转站”,物资先运到这儿,再分拨到南沙,效率提高3倍。
![]()
跑道旁边还建了个小型水泥厂,这也是“巧心思”。以前南海岛礁盖房子、修设施,水泥都得从大陆运,海上运水泥又贵又容易受潮结块。
现在中建岛自己能产水泥,不光够自己用,还能支援周边小岛,等于在南海中间建了“建材仓库”,以后再建什么都方便。
![]()
这些设施一建,中建岛的“岗哨”作用更明显了,岛上装了先进雷达和海洋监测设备,能盯周边300公里海域,不管是船还是飞机,一进来就能发现。
这些信息实时传到永兴岛,再和南沙“铁三角”的雷达连起来,整个南海中西部的动静都能掌握。
越南岘港就在330公里外,他们的军舰、飞机从岘港出来往南海走,第一时间就能被咱们发现,这道“防线”算是立住了。
![]()
现在岛上还有海洋生物观测站,科研人员在这儿研究珊瑚、鱼类。
他们收集的海水温度、珊瑚生长数据,不光能帮着保护岛礁生态,以后在国际上谈海洋权益,也是实打实的证据。
这么看,中建岛早不是单纯的驻兵点,成了南海的“多功能节点”。
![]()
中建岛的另一种分量
现在去中建岛,沙滩上有用海马草种的党旗和国旗,这是守岛官兵的“杰作”,海马草耐旱,缺水时会变红,风一吹,红色“国旗”在蓝天下特别显眼,就像守岛人的心,一直向着祖国。
国家给驻岛官兵起了“天涯哨兵”的名字,他们在这儿的日子不轻松。有人驻守十几年,回家时孩子快认不出;有人刚上岛时皮肤白净,没多久就晒得黝黑,大家开玩笑叫这“中建岛色”。
![]()
但没人抱怨,每次说起岛上的变化,比如哪棵树又长高了,跑道能起降新飞机了,他们眼里都透着骄傲:“看着这地方从沙子变成现在这样,没白守。”
其实中建岛的分量,早超出了一座小岛的范围,它是咱们在南海的“钉子”,钉在250公里外的博弈线上,告诉所有人南海主权是咱们的。
![]()
它也是“样板”,证明再恶劣的岛礁也能变宜居家园,给其他岛礁做了样子;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代代守岛人用青春守住的信念,国家领土,哪怕只是个小沙洲,也得守好。
从1946年用“中建号”军舰命名,到1974年收回,再到现在种满树、建起跑道,中建岛的变化,就是咱们守护南海的缩影。
![]()
岛上的每一棵树、每处设施,还有守岛人晒黑的脸,都在说一件事: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不容置疑,这片蓝色国土,咱们会一直守下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