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由李成桂建立,定都汉阳(今首尔),因君主姓李,又称李氏朝鲜。太祖李成桂奉行“事大主义”,尊明朝为宗主国,获赐国号“朝鲜”。王朝以儒家思想治国,确立严格的等级制度(两班贵族为核心),颁布《经国大典》奠定法典基础。世宗时期(1418年—1450年)是文化黄金时代,创制韩文《训民正音》,推动科技与艺术繁荣。16世纪末遭日本入侵(壬辰倭乱),后金(清)两次侵略(丁卯、丙子之役)使其国力衰退。19世纪面对西方冲击和日本扩张,最终于1910年被日本吞并,宣告灭亡。
![]()
宣祖李昖(1552年—1608年),初名李钧,中宗之孙。朝鲜王朝第十四任君主(1567年—1608年在位),庙号初为宣宗,后由光海君升格为宣祖,明朝赐谥昭敬王。1567年,明宗病逝无嗣,李昖以嗣子身份入继大统。在位期间,士林派主导朝政后分裂为东人、西人等朋党,互相倾轧,导致朝纲紊乱。1592年—1598年,日本丰臣秀吉率军入侵朝鲜,李昖弃都逃亡义州,向明朝求援,在明军支援及李舜臣等将领奋战下,最终驱逐日军,史称壬辰倭乱。但战争造成朝鲜国土荒芜、人口锐减,国力严重衰退。
光海君李珲(1575年—1641年),宣祖庶次子。朝鲜王朝第十五任君主,1608年—1623年在位。1592年壬辰倭乱爆发,18岁的李珲临危受封世子,主导“分朝抚军”,留守朝鲜抗倭,收编义兵、安抚民心。因非嫡非长,五次请封世子均遭明朝拒绝(受明朝“国本之争”牵连)。1608年宣祖病逝后即位,次年方获明朝册封。起用大北派李尔瞻等,铲除王位威胁者,流放并处死胞兄临海君(1608年)、幼弟永昌大君(1613年)。面对明朝与后金冲突,奉行“不背明、不怒金”策略。1619年萨尔浒之战被迫派兵助明,但密令主将立“观变”,后全军覆没。1623年,侄子绫阳君李倧联合西人党发动仁祖反正,以戕害宗亲罪废黜其位,贬回光海君。先流放江华岛,1637年移配济州岛,1641年病逝,以王子礼葬于杨州。
![]()
元宗李琈(1580年—1620年),仁祖之父,宣祖庶五子。其子仁祖即位后追尊庙号为元宗,明朝赐谥恭良王。1587年封定远君,壬辰倭乱(1592)时扈从宣祖北逃,1604年获封“扈圣功臣”。与临海君等王子并称“胡作非为”,纵家奴劫掠伯父河原君府邸、拘禁其夫人(1602年),遭弹劾却得宣祖庇护。光海君时期,其子绫昌君李佺被迫害致死(1615年),府邸被夺建庆德宫(今庆熙宫),李琈悲痛成疾病逝。
仁祖李倧(1595年—1649年),字和伯,号松窗,宣祖之孙、光海君之侄。朝鲜王朝第十六任君主(1623年—1649年在位),庙号仁祖,清朝赐谥庄穆王,葬于坡州长陵。1623年联合西人党发动“仁祖反正”,推翻光海君后即位,肃清大北派势力。1624年功臣李适不满封赏叛乱(李适之乱),一度逼其逃亡。亲明政策引发后金(清)两次入侵,1627年,丁卯胡乱,被迫与后金缔结“兄弟之盟”;1636年—1637年,丙子胡乱,清军攻占江华岛俘获宗室,仁祖退守南汉山城后投降,行三跪九叩礼,接受清朝册封,朝鲜自此断绝与明朝关系,成为清朝藩属国,世子等入质沈阳。
![]()
孝宗李淏(1619年—1659年),字静渊,号竹梧,仁祖次子。朝鲜王朝第十七任君主(1649年—1659年在位),庙号孝宗,清朝赐谥忠宣王,葬于骊州宁陵。1636年清军入侵(丙子胡乱),以世子身份与王族被掳至沈阳为人质8年,亲历屈辱,深植反清复明之志。1645年获释归国,1649年仁祖病逝后继位。以“尊周思明”为旗帜,秘密扩军备战,组建精兵,储备火器战马,联络南明、日本(遭拒)及台湾郑成功(未果),因国库空虚、大臣反对,计划屡遭搁置。
显宗李棩(1641年—1674年),初名李远,字景直,孝宗嫡长子。朝鲜王朝第十八任君主(1659年—1674年在位),庙号显宗,清朝赐谥庄恪王,葬于杨州崇陵。1641年,生于清朝盛京(今沈阳),因父母在清为质。是唯一生于外国的朝鲜君主。8岁封王世孙,1651年晋王世子,1659年孝宗病逝后继位。放弃孝宗北伐政策,对清务实。1659年,围绕仁祖遗孀为孝宗服丧的礼制争议,西人党(主张期年服,一年)压制南人党(主张三年服),显宗初从西人,史称己亥礼讼。1674年,仁宣王后丧期再起争端,显宗为维护父母地位支持南人党,终结西人党50年执政,南人党掌权,史称甲寅礼讼。1670年—1671年,庚辛大饥馑致140万人死亡。颁布《相避法》禁止同姓结婚。
![]()
肃宗李焞(1661年—1720年),字明普,显宗之子。朝鲜王朝第十九任君主(1674年—1720年在位),庙号肃宗,清朝赐谥僖顺王,葬于高阳明陵。在位期间,深陷激烈的党争漩涡(西人、南人、少论、老论等派系倾轧)。为巩固王权,肃宗大力强化军事力量,设立禁军营(壮勇营)并提升备边司地位,同时积极编纂法典以加强中央集权。晚年爆发“辛壬士祸”(又称戊申换局),对政敌(主要是少论派)进行了大规模清洗,后宫亦成为党争延伸的战场。对外关系上,肃宗大体维持与清朝的稳定宗藩关系,同时谨慎处理与日本的交往。支持儒学(朱子学)、实学,延续禁天主教政策。
景宗李昀(1688年—1724年),字辉瑞,肃宗庶长子。朝鲜王朝第二十任君主(1720年—1724年在位),庙号景宗,清朝赐谥恪恭王,葬于杨州懿陵。其生母是权倾一时的张禧嫔。因肃宗多年无嗣,李昀出生后被破格立为“元子”(嫡长子称号),1690年三岁封王世子。自幼卷入仁显王后与张禧嫔的宫斗漩涡。1701年张禧嫔被赐死,李昀深受打击,精神恍惚,行为怪异,且终身不育(传言因生母临死时致其身体受损或肃宗呵斥致疾)。1720年即位后,因健康恶化无法理政,言行异常(如小便失禁、拒梳洗、国事仅答“依为之”),实权由少论派宦官及王大妃掌控。1721年立异母弟李昑(英祖)为王世弟。在位期间,少论派借“辛壬士祸”(1721—1722)清洗老论派,诬陷金昌集等四大臣谋逆,致数百人株连,加剧王朝内耗。
![]()
英祖李昑(1694年—1776年),字光叔,肃宗第四子,景宗异母弟。朝鲜王朝第二十一任君主(1724年—1776年在位),初庙号为英宗,高宗将庙号改为英祖,清朝赐谥庄顺王,葬于杨州元陵。早年受封延礽君,1721年被景宗立为王世弟,1724年景宗病逝后继位,在位52年,是朝鲜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的君主。即位初期铲除制造“辛壬狱事”的政敌。为缓和党争,推行“荡平政策”,强化王权合法性。推行“均役法”减轻农民赋役,以渔业税、盐税等补充国库;允许偏远地区以实物或货币纳税;兴修水利、道路桥梁,推广农业书籍,促进经济文化发展。1762年,与思悼世子李愃矛盾激化,以谋逆罪将其关入米柜处死(壬午祸变),成为朝鲜史上著名宫廷惨剧。
真宗李緈(1719年—1728年),字圣敬,英祖长子。1728年病逝,年仅10岁。1776年,正祖李祘即位后,追尊其为国王,庙号真宗,清朝赐谥恪愍王。
庄祖李愃(1735年—1762年),英祖次子,正祖李祘生父。1899年高宗追尊其庙号为庄祖。1736年被立为王世子,少年聪慧但承受严苛教育压力,成年后因精神疾病与英祖矛盾激化。1762年因党争与行为失控,被英祖废为庶人,关入米柜八日饿死,史称“壬午祸变”,死后初谥“思悼世子”。
正祖李祘(1752年—1800年),字亨运,号弘斋,英祖之孙、庄祖(思悼世子)之子。朝鲜王朝第二十二任君主(1776年—1800年在位),庙号正宗,后追尊为正祖,清朝赐谥恭宣王。1762年,幼年目睹父亲在“壬午祸变”中被英祖处死,后过继给孝章世子为嗣。1776年即位后,追尊生父为庄祖,并营建水原华城作为纪念。推行“荡平政策”,打破党争用人,启用朴趾源、丁若镛等实学学者;设立奎章阁吸纳人才,推动“北学”运动,吸收清朝科技与文化。废除“禁乱廛权”,实行“辛亥通共”,促进商业自由;强化暗行御史制度监察官吏,允许百姓鸣冤直诉。1800年疑因用药不当或毒杀猝逝。正祖与英祖时期合称“英正时代”,被誉为“朝鲜文艺复兴”。
![]()
纯祖李玜(1790年—1834年),字公宝,号纯斋,正祖次子。朝鲜王朝第二十三任君主(1800年—1834年在位),庙号纯宗,后追尊为纯祖,清朝赐谥宣恪王。1804年亲政后,实权落入其岳父金祖淳手中,安东金氏势道政治由此开启,架空王权近60年。任内推行部分改革,但朝政腐败加剧,导致1811年爆发洪景来农民起义。1832年,面对英国商船要求通商,坚守“藩臣无外交”原则拒绝接触,获清朝嘉奖。1834年病逝,其孙继位后,安东金氏与丰壤赵氏外戚持续争权,朝鲜国势加速衰落。
朝鲜文祖李旲(1809年—1830年),字德寅,纯祖嫡长子,宪宗之父。其子宪宗即位追尊庙号翼宗,后被养子高宗追尊庙号文祖,清朝赐谥康穆王。1812年册封世子。1827年因父王病重代理听政,时年18岁。虽未正式即位,但监国期间推行仁政:重用朴珪寿等贤才,慎刑狱、重民生,并推动宫廷乐舞发展至顶峰。其执政试图以妻族丰壤赵氏制衡外戚安东金氏的专权,引发政治对抗。1830年突逝于昌德宫,年仅22岁,死因疑为安东金氏毒杀,但无确证。
宪宗李烉(1827年—1849年),字文应,号元轩,文祖之子,纯祖之孙。朝鲜王朝第二十四任君主(1834年—1849年在位),庙号宪宗,清朝赐谥庄肃王。4岁丧父,8岁以王世孙身份继位,祖母纯元王后金氏垂帘听政,安东金氏、丰壤赵氏两大外戚交替专权,王权严重架空。在位15年间9年遭灾(水患、瘟疫),流民激增;三政(田赋、军政、还谷)紊乱,封建制度崩坏;1836年南膺中谋反、1844年闵晋镛之乱接连爆发,均意图拥立恩彦君后裔。西方势力叩关,英舰擅测济州岛(1845年),法军以镇压天主教为由入侵(1846年),异样船频繁出没沿海。
![]()
哲宗李昪(1831年—1864年),字道升,王室旁系,英祖玄孙。朝鲜王朝第二十五任君主(1849年—1864年在位),庙号哲宗,清朝赐谥忠敬王。1849年宪宗病逝无嗣,在安东金氏扶持下,19岁的李昪以“恩彦君之孙”身份继位。因学识浅薄,前两年半由纯元王后垂帘听政,实权被安东金氏掌控。朝政腐败,“三政紊乱”引发1862年“壬戌民乱”,农民起义席卷南部;瘟疫肆虐(如1860年霍乱致数十万人死亡),民间流传《郑鉴录》预言李氏将亡。欧美列强频繁侵扰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消息传入后,朝鲜恐慌加剧。哲宗派使团赴热河慰问咸丰帝,并感叹:“燕京若危,我国岂晏然乎?”
高宗李熙(1852年—1919年),初名李载晃,字圣临,王室旁系。朝鲜王朝第二十六任国王(1864年—1897年在位),大韩帝国开国皇帝(1897年—1907年在位)。1864年哲宗李昪病逝无嗣,12岁的李熙以王室旁支(仁祖九世孙)身份继位,其父联合神贞王后赵氏操纵继位过程,打破安东金氏外戚专权局面。前期由大院君摄政,厉行闭关锁国,镇压天主教(丙寅邪狱);1873年后闵妃(明成皇后)夺权,推动开放政策,签订《江华条约》(1876年)。甲午战争后脱离清朝,1897年建“大韩帝国”,年号“光武”;1905年《乙巳条约》使朝鲜沦为日本保护国,1907年因海牙密使事件被迫退位。1910年日韩合并后封“德寿宫李太王”;1919年猝逝(疑被日本人毒杀),直接触发朝鲜“三一”独立运动。
![]()
纯宗李坧(1874年—1926年),字君邦,号正轩,高宗之子。朝鲜王朝第二十七任君主,大韩帝国第二任皇帝(1907年—1910年在位),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1875年不满周岁被册封为世子,创朝鲜王朝最年幼世子记录。1907年因高宗被日本逼迫退位而即位,改元“隆熙”,实权由日本统监伊藤博文操控。1910年被迫签署《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灭亡,降封“昌德宫李王”。其生母在1895年“乙未事变”中被日本人虐杀,李坧目睹全程,性情由开朗转为抑郁。1898年遭砒霜毒害(毒茶事件),留下终身身心创伤。终身无子女,传闻因先天生理缺陷或幼年遭宫女虐待所致。1926年病逝,葬礼引发朝鲜全境“六·十万岁运动”,成为日据时期最大规模反日示威。
朝鲜王朝历代君主世系(一)
【箕子朝鲜】历代君主世系
有“海东盛国”美誉之称的渤海国历代国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