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逛超市,精酿啤酒还霸占着冷藏柜最显眼的C位,标签上“艾尔工艺”“进口麦芽”的字样透着股“生人勿近”的格调;
如今再去看,不少曾经的网红款已退守角落,旁边贴着“买一送一”的促销贴还积了层薄灰。
前阵子约老友去常去的精酿吧,老板苦笑着说:“以前周五晚上要排队,现在能坐满三分之一就不错了。”
曾被捧为啤酒界“品质标杆”的精酿,咋就慢慢不香了?
内行人拆解了5个关键原因,每一个都戳中行业痛点。
![]()
首当其冲的是“价格刺客”劝退普通人。
咱先上组实在数据:工业啤酒常年徘徊在2-5元/瓶,遇上促销整箱买更划算;
而精酿呢?普通国产款10-20元一瓶是常态,进口货动辄三四十,相当于喝一口两块钱。
朋友聚餐6个人,每人喝3瓶工业啤也就百八十块,换成精酿直接飙到三百多,这差价够加两盘烤串了。
前两年大家还愿意为“格调”买单,如今钱包收紧,喝精酿从“小资标配”变成了“偶尔奢侈”,毕竟没人愿意为溢价的情怀反复掏腰包。
更有意思的是,胖东来2.5元一罐的精酿被抢爆,反倒说明不是人不爱喝,是受不了虚高定价。
![]()
口感门槛成了“天然筛子”。
精酿的核心卖点是风味浓郁,但这优点在大众市场反倒成了短板。
圈内流传的“要么酱油要么醋”可不是玩笑话,IPA的苦、世涛的焦,对喝惯了“清爽水啤”的人来说,初次尝试总觉得像在喝“发酵酱油”。
我邻居大哥第一次喝精酿,抿了一口就皱眉头:“这玩意儿哪有啤酒的味儿?
还不如冰啤酒解渴。”确实,工业啤酒的淡口感早已适配了烧烤、火锅、大排档的日常场景,而精酿需要细品的浓郁风味,反倒让它难以融入大众的饮酒习惯。
更尴尬的是,不少品牌为了显“专业”,刻意追求高苦度,把新手直接挡在了门外。
![]()
商家用脚投票,不愿再当“搬运工”。
别以为精酿卖得贵商家就赚得多,这里面藏着生意经。
一瓶20元的精酿,顾客喝3瓶就够了;而5元的工业啤,顾客能喝10瓶,算下来后者利润反倒更高。
超市老板更精明,精酿保质期短、周转慢,万一卖不动就得砸手里,不如多进些工业啤,既能走量又没库存压力。
济南一条200多米的街上挤了4家精酿馆,可真正能赚钱的没几家,不少小店撑不过半年就倒闭,剩下的只能靠“9.9元引流”苟活。
没有商家愿意费力不讨好,精酿的铺货率自然越来越低,久而久之消费者想买都难见踪影。
![]()
鱼龙混杂毁了口碑根基。
精酿火了之后,各路玩家都想分杯羹,结果把市场搅成了“浑水”。
有家酒厂,把国产酒贴上“德国慕尼黑授权”的标签,就敢翻三倍价格卖,实际上所谓的“德国公司”不过是香港注册的空壳子。
更普遍的是同质化,金星茶啤火了,百八十家厂家立马跟风做茶啤,口感却参差不齐;
IPA成了爆款,不管懂不懂工艺都敢挂“精酿IPA”的招牌。
消费者踩了几次坑后彻底犯怵,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分清“真精酿”和“伪贴牌”,干脆直接放弃,转头选了口味稳定的工业啤大厂出品。
![]()
替代品把市场分走了大半。
这几年“微醺经济”火得一塌糊涂,但主角早就不是精酿了。低度果酒、气泡酒凭着“甜口、低度数”的优势,把女性消费者抢了去——金星那款冰糖葫芦精酿,女性占比虽突破60%,可跟果酒的渗透率比还是差远了。
超市自有品牌更狠,盒马9.9元的果味精酿、永辉的平价德式小麦,用奶茶价卖精酿,虽然被发烧友吐槽“没灵魂”,却精准戳中了大众尝鲜的需求。
加上露营、居家小酌这些场景里,便携的预调酒更受欢迎,精酿的生存空间自然被挤得越来越小。
![]()
说到底,精酿遇冷不是“品质原罪”,而是行业走了弯路。
曾经靠“小众”“高端”出圈,却忘了大众喝酒图的是“顺口、实惠、放心”。
现在有的品牌已经在调整:要么像胖东来那样把价格打下来做性价比,要么像少数工坊那样深耕特色风味。
毕竟好酒从不会真的沉寂,只是需要找准跟消费者的相处方式。
或许用不了多久,褪去虚火的精酿,反而能真正走进寻常酒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