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两栖作战的军事研究者都清楚,这类作战样式是现代战争中复杂度与风险系数最高的类型之一。
滩涂地带开阔无遮蔽,敌军依托岸防工事构建的火力网,从传统岸防炮到现代反坦克导弹,形成多维度封锁。
在传统登陆模式下,作战人员暴露于无掩护环境,推进过程中面临极高伤亡风险。
![]()
近期央视新闻披露的解放军两栖演练,为这一传统难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地面无人作战模块中首次公开亮相的“机器狼”类地面无人装备,正式纳入滩头进攻序列,与步兵协同冲锋。
从军事变革视角看,这并非简单的装备增补,而是两栖作战理念的根本性革新。
现代岸防体系的火力密度已远超人力硬抗范畴,传统登陆模式的局限性在精确制导武器面前被持续放大,无人装备的参战恰好精准匹配“突破火力压制、降低人员伤亡”的核心作战需求。
![]()
从战术适配性角度分析,“机器狼”能在滩头复杂环境中立足,核心源于三大关键特质,每一项均针对性破解滩头作战痛点。
其一为低矮外形设计,相较于传统装甲装备,其紧凑低矮的结构大幅降低受弹面积,在无遮蔽的滩涂地带,有限的高度差可显著提升战场生存概率。
其二是灵活火力配置,可搭载多类型武器系统,既能对敌军火力点实施精准打击,又能为步兵提供伴随式火力掩护,弥补轻武器在射程与威力上的短板。
其三是强地形适应性,面对滩涂泥泞、障碍阻隔等复杂环境,仍能保持高效机动,且具备持续作业能力,突破人力机动的生理极限。
![]()
从演练表现来看,“机器狼”的战术价值已充分显现:前沿侦察、火力压制、物资输送等任务衔接流畅,作业效率显著。
从军事战术角度看,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单一任务的高效完成,更在于构建了“人机协同”的全新作战形态。
此前步兵冲锋多依赖装甲车辆掩护,但装甲装备目标特征明显、地形适应性有限,在滩涂环境中易受攻击且机动受限。
![]()
而“机器狼”前置开路、步兵跟进清剿的新模式,实现了“无人承担高危任务、有人专注决策打击”的分工优化,既提升作战效率,又从根本上降低人员暴露风险。
从公开演练画面与报道来看,“机器狼”与步兵已形成紧密协同队形,无人装备的配置比例随作战任务需求动态调整,人机协同已成为两栖滩头作战的重要战术模式,结合滩头高风险特性,未来无人装备的应用规模仍有提升空间。
![]()
若仅将此次人机协同视为单次装备应用,则未能充分认识解放军无人作战体系的战略布局。
原文提及的“海底蛰伏部署”设想,从战略部署角度看极具创新性:无需依托大型登陆舰在滩头释放,提前将无人装备隐蔽部署于作战区域海底,战时激活后即可发起突袭。
更具前瞻性的构想是,未来首波滩头攻击或可完全由无人装备承担,多平台无人系统从海陆多维同步突击,形成密集攻势,快速瓦解敌军滩头防御体系。
从现代军事发展趋势分析,这一变革本质是“非接触作战”理念的深度落地。
![]()
通过无人装备替代人员直面高危环境,依托科技手段实现作战目标,并非军事领域的技术炫技,而是国防实力体系化提升的重要体现。
随着科技迭代,战争形态已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解放军在无人装备领域的突破,不仅是装备层面的升级,更标志着战略思维的前瞻性,以智能装备提升作战效能、以技术创新强化国防屏障,已成为强军建设的核心路径。
从高原山地任务执行到两栖滩头协同作战,“机器狼”的多场景应用,印证了解放军无人作战体系的成熟度持续提升。
![]()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自主导航等技术的迭代,无人装备将在协同精度、任务适配性上实现进一步突破,可承担更复杂的作战任务。
可以确定的是,两栖登陆作战的传统规则正被无人装备逐步改写,而解放军已在这一军事变革进程中占据前沿位置。
从国防建设的根本目标来看,这类高科技装备的发展,核心诉求并非主动发起冲突,而是守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构建有效的战略威慑,让潜在挑衅者不敢轻举妄动,这正是科技强军战略的核心意义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