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啃老”在我国一直是一个非常的词,背上这个词的人一般都会被指责“没出息”、“不懂事”等骂名。
就因为大家对啃老的态度,现在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就算在外再苦再累,给家里打电话还是报喜不报忧。
而就是这样辛苦奋斗一年,还不如富二代几天的花销多。
有时候仔细想想,富二代拿着家里的钱消费,不一样是在啃老,那为何只有穷人家的孩子背上了骂名?啃老一词究竟是在敦促年轻人进步,还是在绑架年轻人?
![]()
富人叫“传承”,穷人叫“啃老”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对“啃老”的定义,从来不是看行为本身,而是看背后的财富量级。
富人的孩子住家里的别墅,会被说成“孝顺陪伴父母”,穷人的孩子住老房子过渡,就成了“赖着不走”。
富人的孩子创业,父母投几百万叫“资源整合”,穷人的孩子备考,父母给几百块生活费就成了“好吃懒做”。
更讽刺的是买房这件事:普通家庭孩子掏空父母积蓄凑首付,旁人会夸“有规划、有上进心”;可要是没买房,暂时住家里,就又成了“没本事啃老”。
合着不管怎么做,普通人都逃不开这顶帽子?
![]()
其实我特别理解这种矛盾背后的现实:普通家庭的资源本就有限,每一份支持都显得“扎眼”,而富人的资源多到能把“依赖”包装成体面的词汇。
身边有很多人毕业后在大城市找工作,房租占了工资的一半,父母每个月悄悄补一千块,他总觉得抬不起头。
可家境好的人,开着家里买的车上班,大家反而觉得“家境好,起点高”。
这种双标本质上是用财富多少衡量道德,把普通家庭的生存互助,硬生生污名化成了“丢人现眼”的事。
![]()
别被片面印象骗了
总有人拿国外说事儿,说“人家孩子18岁就独立,从不啃老”,可这话从来只说一半。
不是国外孩子不依赖父母,而是人家不会把这种支持叫作“啃老”。
有调查说近一半美国父母会给成年子女经济支撑,更别说洛克菲勒、沃尔玛这样的家族。
资产传了几代人,继承人刚成年就手握股份,这不是依赖家族资源是什么?只是换了个“家族传承”的说法而已。
更关键的是,中外家庭文化本就不同。
![]()
国外父母大多没有“养儿防老”的执念,生孩子是因为喜欢。
可国内有些父母,养孩子时总算着“我花了多少钱,你得给我赚回来”,一旦孩子没达到预期,就说“白养你了,还啃老”。
这种差异不是“谁更独立”,而是“对家庭支持的态度”不同。
我们不该盲目照搬国外的“独立”概念,忽略了国内普通人的生存压力。
房价高、就业难,刚毕业的年轻人想站稳脚跟,父母帮衬一把很正常,这不是“啃老”,是家庭共同体的温度。
![]()
家庭互助本是人间常态
现在社会上有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一边享受着祖辈帮忙带娃的便利,一边指责年轻人“不独立,啃老”;一边羡慕富人的家族托举,一边骂普通人“靠父母没骨气”。
这种自相矛盾的逻辑,其实是接受了富人制定的话语权规则,富人把自己的资源世袭叫做“传承”,把普通人的互助叫做“啃老”,而很多人不知不觉就成了这种规则的帮凶。
可现实是,中国家庭本就讲究代代互助,祖辈帮着带娃,让年轻父母能安心工作。
![]()
父母帮孩子凑首付,让他们在城市有个家。
这些不是“啃老”,是在填补社会服务的空白。
现在的女孩有了孩子后要是没有婆婆帮忙带,根本没法上班,男生结婚买房时,父母拿出多年积蓄,不是他“没本事”,是房价实在太高。
这种互助是双向的:父母现在帮孩子,将来孩子也会照顾父母,这是普通家庭最朴素的温情,不该被“啃老”标签玷污。
![]()
结语
其实不管是富人的“传承”,还是普通人的“互助”,代际之间的支撑本就是人类社会延续的底色。
普通家庭的年轻人不必因为接受父母帮衬而自卑,只要不是躺平摆烂,就是在为未来蓄力。
那些靠家族托举的人,也别真觉得自己“全靠自己”,承认资源的加持,才是清醒。
真正的独立不是“拒绝所有帮助”,而是认清双标的虚伪,不被标签绑架:该努力时全力以赴,该接受支持时坦然面对,这才是对自己、对家庭最真诚的态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