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厘米 编辑:阿若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经历:
明明白天吃得不多,晚上却总会失控;
刚下定决心开始节食,没两天又被一场暴食击溃;
你感到懊悔,可下一次情绪一来,又不由自主地打开外卖 App。
也许,你并不是“瘦不下来”,而是身体在试图保护你。
我们常以为,控制不住吃,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但在心理学看来,暴食或失控进食,往往是情绪的语言。
当你没有办法处理压抑、焦虑、孤独或压力时,身体就会替你“说话”。
而食物,正是它最容易使用的安慰方式。
![]()
来源:pexels
01
我们吃的,
其实是情绪
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指的是当你不是因为饿,而是因为情绪而吃。
它可能发生在你压力很大的时候,也可能在孤单、疲惫、空虚的瞬间。
心理学家 Susan Albers 在《Eating Mindfully》中指出:
“食物是人类最原始的安抚系统之一。”
当我们感到焦虑、愤怒或无助时,大脑中的边缘系统会发出求助信号。
而高糖、高脂的食物能在几分钟内刺激多巴胺、血清素的释放,让我们暂时从“威胁模式”切换到“安慰模式”。
从神经学角度看,这种反应与“被人拥抱”时的脑部活动极为相似。
所以,你渴望的,可能并不是那块蛋糕,而是一种安全感。
短期来看,这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食物来降低生理紧张、安抚情绪。
但如果这种模式被反复强化,就容易形成“吃-放松-内疚-再吃”的循环。
研究发现,长期的情绪性进食会导致皮质醇持续升高,
这不仅让脂肪更容易堆积,还会抑制饱腹激素瘦体素的作用。
结果就是:吃得越来越多,却越来越难以感到“满足”。
所以,问题不在于你不够自律,而是你的身体一直在试图帮你对抗压力、修复情绪。
它并不敌对,它在保护。
![]()
来源:pexels
02
为什么会用“吃”
来安慰自己?
很多人以为,情绪性进食只是“嘴馋”或“自控力差”。
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它其实是一种情绪调节策略。
当我们无法用语言或行动处理情绪时,就会用食物,来暂时修补情绪。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情绪—进食联结”。
它的形成,常常可以追溯到我们的早期经历。
1、从“食物=爱”的早期印记开始
还记得小时候生病、受委屈时,大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吗?
“来,吃点好吃的,就不难过了。”
那一刻,我们学会了一个早期的心理等式:
食物=被爱、被照顾、被安慰。
于是成年后,当我们感到孤独、焦虑、疲惫时,身体自然会启动这套早年的安慰模板。
这就是为什么深夜加班后,你会特别想吃甜的;
失恋后,冰淇淋和炸鸡成了救命的温度。
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在“足够好的母亲”理论中指出:
当孩子早期没有得到稳定的情绪回应时,他会发展出“替代性安抚行为”,比如反复进食、咬指甲、过度工作或控制他人。
![]()
来源:pexels
2、食物,不只是安慰,也是掌控
在美剧《老友记》中,Monica 的故事几乎是情绪性进食的经典案例。
她小时候胖,被家人和朋友取笑,喜欢的男生也嫌弃自己,母亲更是不停地拿她和“完美哥哥”比较与批评。
成年后,她变得极度自律:厨房一尘不染、饮食精确计算、体型完美。
但每当压力或情绪来袭,她仍然会忍不住拿起一盒又一盒饼干。
那并不是贪吃。
而是一种掌控的反应:
当生活、情绪、关系都难以把握时,“吃”成了她唯一能决定的事。
在心理层面上,她吃的不是食物,而是那份“终于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安全感。
就像剧中心理咨询师说的那句经典台词:
“那不是食物,那只是爱。”
3、从“吃为安慰”,到“吃为价值”
如果说早期经验让我们把食物和爱联系在一起,那么现代文化,则让我们把食物与价值绑定。
我们活在一个高绩效与外貌焦虑并存的时代:
“管住嘴、迈开腿”成了道德箴言;
“自律即自由”被当作个人价值的衡量。
于是,吃太多就意味着“失败”,饿着就成了“值得骄傲的坚持”。
久而久之,我们不再单纯地吃,而是在用食物定义自己:
吃得少=有自控力,吃得多=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这让“情绪性进食”变得更加复杂,不仅是对情绪的应激反应,更是文化和内疚共同作用的产物。
![]()
来源:pexels
4、不是太脆弱,而是太压抑
美国心理学家希拉里·雅各布斯·亨德尔在《It’s Not Always Depression》中写道:
“我们不是太脆弱,而是太习惯压抑。”
在长期的绩效焦虑和社交比较下,很多人不再允许自己表达不安、愤怒或疲惫。
但那些被压抑的能量不会消失,它们会转化为一种身体层面的冲动。
因此,你或许并不是饿,只是需要一个不用解释的、被允许放松的时刻。
03
科学地与食物和解
5个策略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自律,而是缺少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和食物和解”,其实就是学会在每一次冲动、进食、满足与懊恼之间,找到一种温柔而清醒的觉察。
以下五个方法,来自心理学与饮食行为研究的结合,它们不是节食技巧,而是与你的身体重新建立信任的练习。
1、命名情绪,而不是压制情绪
暴食的诱因往往不是饥饿,而是被忽略的情绪。
在冲动打开冰箱的那一刻,先停下来问自己:
“我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是安慰?是休息?是陪伴?还是一种被看见的感觉?”
研究发现,当我们能准确命名情绪时,大脑杏仁核的活动会下降,压力反应也会减弱。
换句话说,说出感受,本身就有镇静的力量。
下次想吃的时候,不妨先写下此刻的情绪。
哪怕只是“我今天有点烦”,都比对自己生气有用得多。
![]()
来源:pexels
2、身体扫描练习
很多情绪性进食者,其实已经失去了对身体信号的敏感度。
我们吃,不是因为饿,而是因为心慌、空虚、或紧张。
试着每天花几分钟做一个“身体扫描”:轻轻闭上眼,从头到脚觉察感受。
喉咙干吗?胃是空的,还是只是有点堵?胸口是不是紧?手指是不是凉?
心理学上区分两种饥饿:
生理性饥饿:逐渐出现,吃什么都能满足。
情绪性饥饿:突然袭来,只想吃特定的东西。
学会识别这两种饥饿,是走出“无意识进食”的第一步。
3、建立替代性安抚机制
当你焦虑、委屈或空虚时,食物只是众多安抚方式之一。
你可以教会大脑新的路径:
写一页日记、出去走两站地、泡个热水澡、听一首熟悉的歌、或者整理一个抽屉。
这些行为在神经层面上能激活奖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起到与“进食”相似的舒缓作用。
关键不是强迫自己不吃,而是让身体知道:除了食物,还有别的方式可以让你安全。
![]()
来源:pexels
4、正念进食
这不是玄学,而是被大量实验证实的有效方法。
正念进食强调在吃的过程中保持觉察:
放慢速度,感受食物的香气、质地、温度与咀嚼。
研究表明,当人们在进食时保持全神贯注,摄入量平均会下降 20%–30%,并且更容易感受到满足感。
你可以试着在第一口和最后一口之间,问自己:“我还需要继续吗?”
那种“够了”的信号,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太急着往前赶。
5、重建“食物不是奖惩”的观念
食物,不该是惩罚,也不该是奖励。
它是维系你与世界、与你自己之间关系的桥梁。
吃一块蛋糕,不代表你失败;想吃碳水,也不说明你意志薄弱。
那是身体在说话。
心理学家 Jean Kristeller 在研究饮食行为时发现:当人们不再把食物与“自我价值”挂钩时,反而更容易恢复健康的体重和饮食节奏。
所以,请允许自己吃,也允许自己停。
不是靠“克制”赢得轻盈,而是靠“理解”恢复平衡。
我们总以为“变瘦”才是重生,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真正的修复,是你重新与身体建立信任。
当你不再惩罚自己的饥饿,不再因为一次暴食而怀疑自我价值,当你能感受到“吃”不仅是控制,更是一种对话,那一刻,你已经在走出情绪性进食的循环。
身体从来不是敌人。
它只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提醒你:
你需要被理解,需要安全,也需要一点温柔。
当你开始聆听身体,而不是对抗它,你就已经在变得轻盈。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 5000 万客户咨询,严选 2% 顶尖咨询师服务,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