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巫峡 摄影:王正坤
![]()
巫山,是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北接大巴山,南连武陵山,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范围包括鄂渝湘交界处长江三峡及其周边一带的所有群山。
但,仅仅如此吗?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谈论的巫山,仍然有着多层含义,主要有行政建制意义的巫山、地理意义的巫山、文化意义的巫山。
那么何处是巫山?
这里,从它的地名流变说起——
![]()
![]()
![]()
只此青绿巫峡美 摄影:王正坤
巫山其名
到底巫山地名何来?何处是巫山?
很多地方都曾有过巫山的记载,其中长江三峡地区的巫山,在唐宋之前指古奉节的“巴东(郡)之山”,唐宋及以后指古奉节的“夔州之山”。关于“巫山”一名的由来,主要有以下说法:清光绪《巫山县志·沿革》认为,巫山一名“巫咸山”,以巫咸葬此得名。本世纪之交出现一种新说法,认为巫山县城对面的南陵山状若“巫”字,因名巫山。
到底巫山地名何来?何处是巫山?回答这个问题,绕不开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的《山海经》。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历史著作,其中记载了上古时代巫山神话传说和史事,其中多处描写巫人巫事。在简短的《山海经》里,“巫”字频繁出现24次,“巫山”出现4次。这个奇特现象,说明“巫”的存在及其活动是当时重要的社会现象,“巫”的活动及巫文化起源当与“巫山”密切相关。
自古以来,关于巫山地理位置的说法莫衷一是,但有深远文化影响的,全国共有三处“巫山”:长江三峡“巫山”,湘中城步“巫山”,山东肥城“巫山”。三处“巫山”中,谁是《山海经》记载的“巫山”?
肥城“巫山”原名龟山,虽然春秋战国时也称“巫山”,但资料明确其前身地名“龟山”。《左传·襄公八十年》载“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此山,自汉代在山上建亭堂,世人谓之孝子堂,遂将此山称为孝堂山。也就是说,从汉代起,肥城巫山就已不再称“巫山”,而叫孝堂山。
《辞海》《辞源》中都没有关于湘中城步“巫山”的记载。虽然《辞海》在释“巫水”时涉及到:“巫水,一曰洪江,沅水之流,在湖南省西部,源出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巫山……北流入沅。”但此“巫山”前面有一“东”字,有人认为此山全名应是“东巫山”,新版本《城步县志》也作“东巫山”。
史料显示,其他两处“巫山”都与《山海经》所载“巫山”无关。对比三处“巫山”,长江三峡“巫山”知名度最大,有史可查的年代最早,所以学界一般认为长江三峡“巫山”就是《山海经》中的“巫山”。有必要强调,“灵”“巫”古本一字,《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说“灵山”即巫山,宋人罗泌指出《山海经·海内南经》中“丹山”亦是巫山。
至于说县城对面南陵山的山顶峰线、山脚长江、山腰突兀的山脊和山峁构成一个“巫”字,为巫山山名来源,实属谬误。巫山得名已久,并且实地考察巫山山体形状,与甲骨文“巫”字字形对比,二者相去甚远。那么,巫山名称究竟何来?《战国策》记载苏秦游说楚威王:“西有黔中、巫郡。盖郡据巫山之险,因以山名。”明杨慎《艺林伐山》引晋人郭璞《巫咸山赋》说:“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楚辞》载:“巫咸将夕降兮。”上古时期,巫是高级职业,尧帝御医、卜筮之师巫咸,生前封于此山,死后葬于山中,并封巫咸所处地域为巫咸国,山以人名,故称巫山。
![]()
请横屏观看
![]()
▲巫山县城全景
摄影:朱云平
山城水乡
这是一座年轻而思想着的城市。
小小县城,依山赋形,山环水随。
行政建制意义的巫山,它指重庆市巫山县,东抵湖北省巴东县,南接湖北省建始县,西连重庆市奉节县,北依邻县巫溪和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长江穿境而过,是名副其实的“渝东门户”。其中,巫山县城坐落于巫峡西口长江与大宁河交汇处。
记忆中的老县城,坐落在长江和大宁河交汇冲击、切割形成的左侧台地,青砖黛瓦,木梁挑檐,雕窗画廊,小院相接,巷道相通,偶尔拐一个后门就去到另一条街道。十二条街巷,分别名登龙、圣泉、朝云、神女、松峦、集仙、净坛、起云、飞凤、上升、翠屏、聚鹤,对应“巫山十二峰”的名称。路面杂以石灰、碎石、枯草的“三合泥”夯筑,勉强可以减少泥泞和水洼,洋房罕见,车辆稀少。
那时候没有空调,夏夜人们在临街门面搭铺歇凉,城镇的形制下弥散出深厚的农业文明气息。人们走街串户,访邻寻友,城镇和乡村生活方式没有明显的分割线。从江河边伸延入城的青石板梯,从城北爬坡上坎延伸出去的进山路,像磨旧的缰绳拽着一座城,在时光中缓慢行走。
古老的县城依山靠河就势,建有很多吊脚楼,粗大的木脚立在河岸边坡上,与依山的一面共同支撑起房屋,榫接卯合形成半干栏式悬空木质建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三峡水库蓄水逐步上涨,老县城没于水下。现在的县城是就地后靠搬迁,依靠削山填沟平场,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新城。
根据山区地理特点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需要,新县城在符合地质条件要求的前提下,深挖浇筑钢筋混凝土基桩及制作地圈梁、剪力墙等支撑架构,适度建设高层楼栋。实质上是把吊脚楼悬空部分,转移到了地表以下。城借山势,山赋城体,高低错落,斜坡上立房宇,平整处辟马路,楼盘顶层填平建广场,马路肘弯里藏袖珍园林。从高空俯瞰,城是一座巨大的错层建筑,雄踞在山南水北。从与城相望的南陵山看过来,独户家居、连片院落、社区街道,合众成城,从长江和大宁河边起步,一步一步向山脊跋涉,在接近山顶处停驻了脚步。大山的子民,被大山搂进怀抱,巫山山脉把散布的乡村和新兴的城市,一并领回家。
这是一座年轻而思想着的城市。
小小县城,依山赋形,山环水随。在城中转悠,只见山把触角伸入城中,或托举出公园,或衍化为高边坡生态绿地。夜晚,乘船巡游长江与大宁河,观“三峡之光”情景灯光秀,可见倒映于水中的半个城,五光十色,璀璨斑斓,像经过山水亿万年包裹孕育的琥珀,晶莹剔透,美轮美奂。
![]()
![]()
▲巫山地理位置示意图
制图:木易
诗意的栖居
巫山拴系在阳光垂下的金线上,
仿佛一颗琥珀在通透的空气里缓缓上浮
地理意义的巫山,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是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其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北接大巴山,南连武陵山,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范围包括鄂渝湘交界处长江三峡及其周边一带的所有群山,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主峰是奉节县境内海拔2441米的乌云顶。
长江三峡两岸是巫山山脉最为巍峨、雄浑、壮丽的部分,山势陡峭,群峰竞秀,削壁一般的悬崖从山顶直插江面,落差达六七百米以上,山脚溪河密布,侵蚀强烈,岩溶发育,峡幽谷深。郦道元《三峡》描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各具特色,素有“西陵险、巫峡秀、瞿塘雄”之说,南陵山是巫山山脉南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像一扇巨型屏风矗立在县城对面。南陵山养眼,俊朗,雄壮,春天流芳,夏天滴翠,秋天清丽,冬天以三峡黄栌为主的漫山红叶从山顶铺排而下,像一袭袈裟披服在身。山的北面是阴坡,有刘禹锡采风竹枝词的建平原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一条被誉称为“十八盘”的青石山道,从江边盘旋而上,穿越“南陵春晓”景观带,翻过山岭,通达邻县奉节邻省湖北。
46亿年的地球、1.4亿年的巫山、300万年的古长江,风在峡口传响,云在山巅流浪,雾锁江面,霞染山林,巫山拴系在阳光垂下的金线上,仿佛一颗琥珀在通透的空气里缓缓上浮,这里不是仙境,是诗意的栖居。
![]()
![]()
▲巫山博物馆
摄影:朱云平
文化沉积带
巫山文化既有本土原生文化的鲜明根源型个性,
又有民族流变和移民迁徙带来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文化意义的巫山,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除地理写实之外,多属“泛指”或写意。
汉代长江三峡统一都叫“巫山”,其后有分段命名,但名称叫法各异,明清才将上、中、下三峡固定通称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第一个在书面上把长江三峡“巫峡”段的山称为“巫山”的是北魏郦道元,其《水经·江水注》曰,“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图经》比拟“巫山抗峰岷峨,偕岭衡岳,其群峰凝结翼附,并出青云”。
200万年前,最早的亚洲人类“巫山人”从这里起步,出峡,繁衍生息,行遍东亚,迁徙更远。5000年前的“大溪”新石器文化遗址坐落在巫山县大溪乡,四川大学已故教授任乃强长期参与发掘巫山大溪文化遗址,据他所说,按古神话影射的法则分析,加上部分出土文物相互印证,在大约距今6000年的黄帝时代,巫族部落便聚居活动于长江三峡巫山地区,其代表人物巫咸——“灵山十巫”之首后来从三峡走进了中原。大溪是巫臷国的核心地带,巫臷国位于现瞿塘峡东口(大溪口)与巫峡西口(古巫溪口)之间的宽阔地带,向外延拓到大溪河谷、大宁河谷及其周边地区。巫文化就从这里滥觞,尔后被顺江而下或者溯江而上迁徙的先民携带出长江三峡地区,与楚文化融合,孕育出繁荣的巴文化。
巫山陆路艰险,但连接南北,水路贯通东西,长江三峡是历史上中国南方繁荣的交通走廊。因此,巫山文化既有本土原生文化的鲜明根源型个性,又有民族流变和移民迁徙带来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巫文化、神女文化、蜀文化、巴文化、楚文化等文化形态交汇,其他地方绝迹或濒临绝迹的文化事象在这里尚有遗踪可寻,可以说是中国极其少见的一条文化沉积带。神秘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情思、和美极乐的原始社会理想、天人合一的人文审美意识融合,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和民族深层心理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芳丽
美编:韦 祺
校对:段海英
审核:王旭辉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4年第5期 有删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