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咸宁,家长们近来常说一句话:“不用往城里挤,家门口的学校也能教好孩子。”
话出有因,我市已有5个教联体评上省级示范,全市132个教联体覆盖420多所公办学校,覆盖率100%。从乡村到城区,再到跨市牵手武汉,这张教育网越织越密,只为一个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好教育。
![]()
城里老师下乡
乡村学校“活”起来
10月14日,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谈起教联体时说:“城里的老师下乡,让乡村学校都活了起来。”
在咸安区双溪桥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看到郑会玲老师,总会围上去。
郑会玲是咸安区实验学校的老师,2023年9月被派到这所乡镇小学。以前,这所学校没专业心理老师,娃们有“心病”没人解,家长也愁。
郑会玲来了,先给学生开心理课。有个孩子说话不太顺畅,她建议孩子的妈妈到校陪读。现在,这孩子在学校里越来越开朗。
她还开起“家长课堂”。头两期只来20多人,到第三期,110个学生的家长来了80多个,教室都坐不下。
不光是双溪桥。近两年来,咸安区建了18个“共建型”教联体,覆盖35所学校。城里的核心校派骨干老师下乡,乡村学校的老师则去城里跟岗学习,成了常态。
汀泗桥镇小学以前缺英语教师,也缺中年骨干教师——要么快退休,要么太年轻没经验。2023年9月,咸安区外国语实验小学与该校结对,先派4个骨干教师,2024年9月又加了4个。
1994年出生的曾琼,是汀泗桥镇小学的年轻教师。她跟城里来的谭丽霞副校长结对,“师傅”陪她一遍遍磨课,常忙到深夜。去年,曾琼在全区优质课竞赛拿了一等奖,“以前上课没头绪,现在心里有底了。”
去年秋天,咸安区义务教育学校4271名教师里,466人参与交流。其中162人从城区去了乡村,占城区教师的5.51%;这162人里,62位是骨干教师,占了近四成。还有660对教师结成“师徒”,乡村教师的本事,慢慢跟上来了。
![]()
城乡学校牵手
薄弱校变“香饽饽”
市第三实验小学的音乐课上,谢祥林带着学生拍巴掌,节奏明快。“啪——啪啪!”教室里满是笑声。
谢祥林是咸宁市实验小学黄建军音乐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这两所学校都在城区,相距不到5公里,可以前,第三实验小学的师资、资源都差一截。
2023年8月,区教育局决定让它们“联体”——第三小学改名叫“第三实验小学”,以实验小学为核心校,成为“融合型”教联体。
实验小学先派了10名骨干教师过去,覆盖语文、数学、音乐所有学科,老师们一待就是3年。2024年,又加派到17人。
“派来的都是硬茬子!”第三实验小学教务副校长谭艳芳说,实验小学的音乐课是特色,谢祥林这样的老师来了,带着大家集体备课、一起研讨,本校老师上课越来越规范,水平涨得快。
第三实验小学校长张海伦更有感触:以前学校行政教师平均49岁,没活力;城里来的教师年轻,都安排在重要岗位,现在全校老师都“比着学、赶着教”,风气完全变了。
变化最明显的是生源。2023年到2024年,第三实验小学多了192名新生。还有马桥中学,作为温泉中学教联体的成员校,两年吸引了317名城区学生来读书。
现在,这对教联体还评上了“省级示范教联体”。以前是“各自为战”,现在是“融为一体”,城乡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小了。
![]()
跨市连接武汉
教育眼界“宽”起来
咸宁的教联体,不只想着区内均衡,还把眼光投向了武汉。
2024年底,咸宁在全省率先跟武汉实行“跨市域教联体”。市温泉中学对接了武汉市武珞路中学,市实验小学对接了武汉育才小学。
去年12月,实验小学和育才小学共同举办了第一次线上教研。今年1月,温泉中学的教师直接去了武珞路中学,各学科备课组长坐在一起聊教学,还分享了中考备考的窍门。
“武汉的老师上数学课,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特别好懂。”实验小学副校长付来印象深,育才小学的老师讲“千以内数的认识”,用装豆子、拨算盘的法子,学生一看就会,“这对我们启发太大了。”
不光是教研,还有技术赋能。武汉育才小学的老师分享了“AI作文批改系统”“虚拟实验室”,还教大家用思维导图讲古诗、用编程解数学题。咸宁的老师都说:“以前没想到,技术能让课堂这么活。”
今年,赤壁市实验小学还跟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一起,在世界教育数字大会上演示“双师课堂”——两地学生实时互动,一起解决人工智能编程问题,让在场的人都眼前一亮。
截至目前,咸宁已有5个教联体评上省级示范,全市132个教联体覆盖420所公办学校,覆盖率100%。
“教联体不是一阵风,是要让好教育扎下根。”市教育局的有关负责人说,接下来还要深化区内、市内、跨市的合作,让咸宁的教育越来越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好学校里成长。
让教育公平落地生根
“不用往城里挤,家门口的学校也能教好孩子”,咸宁家长的这句感慨,道出了教联体建设的民生温度。咸宁132个教联体实现420所公办校全覆盖,5个获评省级示范,这张从乡村到城区、再跨市连接武汉的教育网,正以实打实的行动破解“择校热”难题,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
教联体的生命力,在于打破师资流动的壁垒。郑会玲老师下乡为乡村娃解“心病”,曾琼在“师徒结对”中斩获优质课一等奖,咸安区466名教师跨校交流、162名城区骨干扎根乡村——这种“双向流动”不是简单的人员调配,而是通过心理课、家长课堂、跟岗磨课等精准帮扶,让乡村学校从“缺人”变“有人”,从“有课”变“好课”。当乡村教师的“本事”慢慢跟上来,农村孩子的成长便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城区教联体则让薄弱校实现“逆袭”。市第三实验小学与实验小学“联体”后,17名骨干覆盖全学科,教师从“各自为战”到“比学赶超”,一年新增192名新生;马桥中学两年吸引317名城区学生回流。这种“融合型”发展,不是校名的简单变更,而是通过名师引领、集体备课、岗位赋能,让薄弱校从“被嫌弃”变成“香饽饽”,消弭了城区教育的“贫富”差距。
跨市域合作更让咸宁教育打开新视野。对接武汉武珞路中学、育才小学,开展线上教研、共享中考窍门,引入“AI作文批改”“虚拟实验室”,甚至上演跨省“双师课堂”——这种“借梯登高”,让咸宁师生跳出地域局限,接触到更优质的教育理念与技术,为教育均衡注入了“提质”的加速度。
教联体不是“一阵风”,而是教育公平的“长效剂”。从城乡互补到城区融合,再到跨市联动,咸宁以立体化布局让好教育“扎下根”。当每所学校都有好老师、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优质教育,教育均衡便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来源:咸宁日报 记者:甘青
通讯员:张曙、徐甜甜
一审/编辑:石丽丽
二审:黄亚琦
三审:洪 伟
监制:朱封金
出品: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
![]()
1.
2.
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