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人嘛,总有一种好为人师的天性,内心总觉得是为别人好。
“我是为你好才说这些的,一般人我都不会说的。”
尤其是喝了酒以后的男人,总喜欢教育别人,见个人都巴不得摸着对方的胸,语重心长的说,你应该要怎么,而不要怎么样。
我虽然不喝酒,尤其是这些年自己在家,没有什么涉外的业务,几乎是滴酒不沾,偶尔喝点啤酒,也是因为天热解乏。
但是,作为年近40岁的老男人,其实我也有这坏习惯。尤其是今年暑假侄女来我们这打暑假工的时候,我总是一副好为人师的样子,要指导她走上不一样的路。按照当时的想法,自己走过的路,踩过的坑,总想让她避开,我用三十几年走过的弯路换来的经验,你咋就不听呢?
但是后来渐渐就释怀了。觉得自己爹味还是太重,别说是侄女不愿意听,即使是自己的女儿,说这些她也是不愿意听的。
每个人的成长路径不同,环境也不同,思维方式自然不一样。
我总是用自己的想法,理所当然的去想别人,就比如,我会认为,当初读书的时候,如果有人在我耳旁多说几句,我会不会上更好的大学呢?
![]()
我在选专业的时候,如果有人指导一下,我会不会选一个好点的、日后学有所用的专业?我刚出来社会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帮我参谋一下,或许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呢......
一切都是建立在如果的基础上,一切又是以自我为中心,虽然我和我老婆现在聊起当年的时候,异口同声的说,确实是缺乏指导,没有人引路。可即使是有人引路,对于普通家庭出生的我们,该踩得坑,哪里又避的开的呢?
就像我现在回头看2013年,那时候我刚到深圳,看到龙岗布吉的房子才一万出头,我说,那会儿觉得好贵好贵,这一辈子都高攀不起,买不起。
可是2018年的时候,我还是咬咬牙,在隔壁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买了将近一万五一平的房子。
人总是要为自己的认知买单,我的出身、我的经历、我的眼界,只能支撑我走到这里,人生的路,都是如此。我想起小时候,老师在课堂问我们,有什么梦想,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连吃饱饭都是奢望的年纪,还能有什么梦想?
总不能当着全班人的面说,我的梦想是吃饱饭?要真那样说了,不仅要被同桌嘲笑,恐怕老师也会觉得没出息,打回重做。
所以,看到别人说长大以后想当科学家,我们都会异口同声的说,长大以后要当科学家。
其实,大部分人的轨迹,都是得过且过,真有梦想,咋可能在农村呢?能在农村的,能有什么梦想?曾经有个纪录片,讲求学的。
采访了一群西部儿童,问长大了以后干什么?
有个小姑娘的梦想是去北京读书。
![]()
过了几年。
同一个记者,去再次采访这些孩子。
小姑娘十五六已经嫁人了。
貌似生娃了。
小学都不知道念完了没。
她所谓的梦想,只是随口一说而已,就如同我们小时候,支教的老师问我们,梦想是什么?科学家、飞行员……
真是梦想吗?
是别人的梦想,是梦想模板,不是我们的梦想。
我们没有梦想。
所以啊,改掉好为人师的臭毛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路要走,真的有梦想,不至于连书都看不进,而对打游戏又那么上进。
当然呢,社会总会教育人的。我当年在厂里的时候,有个长得还挺漂亮的女孩,开始实在生产线做操作工的,后来,可能是厂长多看了一眼,动心了。于是给她调整做文员。在工厂,鄙视链是最严重的。
其中,产线操作工是最低贱的工种,再上一层是QC,然后是文员。能干文员,就相当于是职员了,属于小白领。
她做了文员以后,顺理成章就成了那个厂长的小女朋友,相当于厂长的秘书。后来果真应了那句:有事秘书干,没事干秘书。
再后来,那女孩就怀孕了,原配找到厂里闹,女孩子二十来岁,哪见过那么大阵仗?直接辞职了,孩子也打掉了,工作也丢了,鸡飞蛋打,什么也没有。再后来,有了第一次,也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好好地一个姑娘,就成了公交车,但凡给点甜言蜜语,就可以睡一觉。
所以你看,年轻女孩是劝不住的,她连工作都没有,有男人当领导,而且还是她一辈子都不敢想象的级别,她能不动心?
现在社会,诱惑非常大。我在小红书看到,有的女生总看不起月薪一万的IT男,觉得男人理应年入百万。可实际上,即使是北上广深,又有几个年入百万的?就这行情,能够年入10万,就已经跑赢了很多人。
![]()
年轻女孩,想要躺平,倒也容易,直接躺在床上就好了。有男人给她买衣服买包,做爱又不戴套,怀孕了就鼓励她生下来,反正就是破鞋子,谁穿不是一样?所以,男人,还是少点爹味惹人爱。
除了自己的子女,至亲,啰嗦几句。当然了,即使是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如果不听,也是白搭。胡适曾经给自己的孩子写过这么一段话,非常有意思: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加完整,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我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未来,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与我有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为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这封信约写于1930年前后,当时他的儿子胡祖望大约十岁。
一百年前的思想,放在现在依然是超前的,文明的天花板,不得不佩服啊!一下子写多了,有时间了再聊吧,今天就写到这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