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人民网记者 蔡树菁
深秋的风吹过中缅226号界桩,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龙利村褪去了湿热,也暂别了国庆中秋假期的喧嚣。这个紧贴边境线的“极边第一村”,恢复了“小而美”的宁静。
![]()
打洛边境派出所226抵边警务室。人民网记者 蔡树菁摄
“现在日子好咯,只能在节假日的间隙歇口气。”村支书玉儿囡笑着说。凭借独特的边境风貌与一幢幢精美的干栏式傣族院落,这个拥有界桩的抵边村寨——龙利村,已声名远扬,成为西双版纳州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十多年前,这样的日子真是想都不敢想。”玉儿囡望着眼前漂亮的村寨回忆道:“以前我们这里是出了名的‘问题村’,全村三分之一的男性都因为涉毒、走私受到处罚。那时只要警车一进村,家家户户都人心惶惶。”
![]()
226抵边警务室民辅警在龙利村和村民谈心。毕小懿摄
玉儿囡说的“警车”,来自打洛边境派出所。该派出所的前身是打洛边防派出所,自1980年建立以来,长期以边境管理、治安维护为主要工作。2018年,公安边防部队集体退出现役,从边防武警转成国家移民管理警察,助力兴边富民成了职责所在。
打洛边境派出所辖区有人口2.5万余人,有傣、哈尼、汉、布朗、彝、回、拉祜等少数民族,总面积400.16平方公里,边境线长36.5公里。派出所的民辅警们,无数次通过头脑风暴为辖区各村寨探寻发展出路。
![]()
226抵边警务室民辅警在龙利村巡逻。毕小懿摄
“必须找到一条党建引领的幸福路。”所长朱峰标介绍,在派出所党支部的牵头下,在打洛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警企村”党支部联合工作站模式逐步推广。“景区+村寨”合作运行、“党务+村务+警务”深度融合的新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受益者。
随后,龙利村的59户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但如何让基层治理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2021年,226抵边警务室建在了寨子中央,“要让乡亲们遇着难事,第一个就能想到我们。”教导员陈辉说,民警24小时驻勤,既管边境,又办警务。
![]()
来自东北的游客在龙利村游玩。人民网记者 蔡树菁摄
“教导员,我家小娃想去当兵,你帮我看看咋报名?”“任哥,有人要我寄香蕉干,量大得很,你帮我看看是不是骗子?”“进来坐,进来坐,刚泡好的茶!”
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让村民们自发地将警务室评为村里的“第60户荣誉居民”。“找不到村干部,就找第60户”,已成为全村任的共识。
2024年金秋,40余名村民组成的“警民护边队”活跃在边境线。他们曾是待业青年,如今既是治安员,也是巡边员、调解员。“每月有稳定收入,还能守家园。”看着手机里的工资短信,队员岩香的笑容透着踏实。这支队伍,成了“和美边境线”的生动注脚。
![]()
龙利村村民在自家门口摆摊。人民网记者 蔡树菁摄
“有群众支持,才能更好凝聚各方合力。”教导员陈辉感慨。在发动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打洛边境派出所推动了联合查缉点实体化运行,自发参与查缉的人数一度破百人。“建设和美边境线,让跨境违法犯罪没有滋生的土壤!”也成了众人的共识。
治安好了,寨子的旅游事业蒸蒸日上。龙利村文创集市上,绣娘们飞针走线展示传统技艺,傣族歌舞吸引八方来客。望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不少年轻人选择留下,在景区开民宿、做餐饮,收入比种地翻了几番。”玉儿囡说。
![]()
龙利村因旅游而开的手工艺品店。 人民网记者 蔡树菁摄
从“边境问题村”到“边境幸福村”,龙利村的蝶变,是一幅“和美边境”的立体画卷。画里有平安的底色,有发展的亮色,更有民族团结的美好本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