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保皋,韩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来自韩国张保皋大使海洋经营史研究会的学者们,不远千里奔赴中国淮安区,只为追寻唐代新罗人在楚州(今淮安)留下的历史印记,试图从残存的遗迹中,还原他们祖先曾在此生活与经营的过往。
![]()
于是他们来到了邗沟的终点——末口,这里是历史的原点:公元前486年,一条邗沟自长江蜿蜒北上,最终抵达淮安的末口,在此与流经中原的淮河相会。江淮在此交汇,使得这片土地一跃成为沟通南北的“天下咽喉”,人流、物流循水道辐辏于此。可以说,正是古末口的兴起,奠定了后世淮安城繁荣的基石,整座城市的命运从此与运河、淮河紧密相连。
![]()
淮安望云门
时光流转至盛唐,凭借漕运之利与海运之便,淮安(楚州)崛起成为“淮水东南第一州”的重要港口。奔流入海的淮河,更将淮安与隔海相望的日本、新罗(今朝鲜半岛)紧密相连,成为两国官船、商船赴唐必经的关键中转站与落脚点 。
![]()
为适应日益繁盛的商旅往来,众多新罗人陆续定居于淮安古末口周边,在楚州城内形成了独具异域风情的聚居区——“新罗坊 ”。这里不仅是他们在异乡的安身之所,更是当时中外交流最生动的缩影 。他们还设立了自治管理机构——“新罗所 ”。这份新罗印记延续至北宋,淮安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其诗作《离楚夜泊高丽馆寄杨克一甥》中,便记录了楚州新罗坊内“高丽馆”的景象:“客去水关闭,疏灯亦复收。川鸣半夜雨,卧冷五更秋。扁舟已寒暑,冉冉真乘桴。一灯照客睡,短梦良悠悠。”诗中所提“水关”,即淮安老城的水门。因城门依制定时启闭,为赶乘第二天清晨的舟船,有条件的过往商旅常需提前一日投宿于新罗人开设的高丽馆中。
![]()
州新罗坊的繁盛景象。书中清晰记载,当年日本遣唐使为筹备归国事宜,专程从扬州赶赴楚州,在此雇佣了九艘新罗船只与六十余名新罗水手 ;圆仁本人也曾目睹新罗商船满载木炭驶向楚州的场景。这些细节,无不印证着新罗人在楚州水运及海外贸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
![]()
新罗坊的规模与影响力,更能从侨民管理体系的变迁中得以窥见。圆仁记载,会昌五年(845年),他在楚州遇到的新罗人刘慎言,身份还是一名译员;而至大中元年(847年)他再度到访时,刘慎言已升任管理新罗侨民的“总管”。依据唐朝“五千人置总管一人”的制度推断,这一官职的变迁,有力地揭示出当时楚州境内的新罗侨民数量已颇具规模 。他们保留自身风俗,享有唐朝税收优惠,更凭借精湛的航海与造船技术,广泛涉足水上运输、海外贸易及船舶制造等领域,成为推动楚州走向繁荣的重要力量 。
![]()
朝鲜“汉学鼻祖”崔致远,也曾与友人来到楚州。在楚州与友人分别时,他留下了《山阳与乡友话别》一诗:“相适暂乐楚山春,又欲分离泪满巾。莫怪临风偏怅望,异乡难遇故乡人。”楚州作为新罗人重要中转驿站,人们在此短暂停留、相聚、补充物资、雇佣船只,随即又各奔东西。
![]()
当年这片河海相接、万商云集的土地,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一度繁盛的新罗坊,不仅为淮安(楚州)注入了强劲的国际商贸活力,为这座运河名城烙下了独特而厚重的国际印记 同,也为古末口遗址博物馆留下了运河与丝路交汇的千年印记,留下了多元文化交融的鲜活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