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那天在诊室门口等了三小时,进去待了不到三分钟。
医生瞥了一眼她孩子的喉咙,敲了两下键盘,“感冒,开点药回去吃”。她想多问两句要不要验血,医生已经在喊下一个号了。两天后孩子烧到39度不退,换家医院一查——肺炎,差点耽误成重症。
“现在看儿科就像抽盲盒”,李女士说这话时眼睛是红的,“医生累成那样我理解,可孩子病成这样谁来理解?”
![]()
- 对,我们都知道儿科医生苦。可你知道吗?当医生累到看诊变成“流水线作业”,最先遭殃的不是医生自己,是躺在病床上的孩子
敷衍式看病,已经成了“行业标配”
2025年的数据冷冰冰地摆在那:儿科医生日均接诊量从30人飙到60人,问诊时间压缩到2.5分钟。什么概念?你排队上个厕所的时间,医生已经“处理”完两个孩子了。
听诊?来不及。看咽喉?不一定。问病史?家长自己说吧,医生手指头都在键盘上飞。
广州社区医院的陈琳医生,一天看82个患儿,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她接诊一个咳嗽的孩子,没来得及听诊就开了感冒药——三天后孩子肺炎住院,家长找上门时她只能道歉:“我也不想这样,但真的忙懵了。”
你看,医生也知道不对。可当一个人连续工作16小时,脑子转不动了,手还得继续开处方,这不是“看病”,这是在用孩子的命搏概率
误诊率暴涨,“小感冒”也能拖成大问题
3岁的乐乐反复低烧,医生看了一眼判断“病毒感染”,让回家多喝水。直到孩子眼睑肿起来,才查出是川崎病——冠状动脉已经扩张,未来可能终身服药。
- “要是当时医生多检查一下。。。”乐乐妈妈的话没说完,眼泪先掉下来了。
2025年全国儿科误诊率比2020年涨了8%,其中60%是“早期症状漏判”。说白了,不是医生不会看,是根本没时间看
更魔幻的是,现在家长被逼成了“医疗助手”——提前查症状、记用药史,甚至要“提醒医生开检查单”。上海的王先生带孩子看腹泻,特意说了过敏史,结果医生还是开了含过敏成分的药。“幸好我看了说明书,不然。。。”
当专业医生连基本诊疗细节都顾不上,孩子的命只能靠家长“自救”了。这话说出来讽刺不?
1-3年后,医疗事故可能变成“日常新闻”
如果照着现在57%的流失率继续下去,2027年儿科医生缺口会突破25万。留下来的医生日均看80个患儿,工作14小时以上,职业倦怠率98%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凌晨2点急诊室挤满人,只有1个医生值班,他已经连轴转16小时。一个抽搐的孩子被抬进来,医生因为太累,把“热性惊厥”看成“癫痫”,用药错了——孩子虽然抢救回来,却留下了脑损伤
这不是编的,某三甲医院2025年上半年,因“医生疲劳导致急救延误”的案例同比上涨18%。有个早产儿因为“医生忘开检查单”延误2小时,发展成重症肺炎,肺部永久受损。
- 新生儿呼吸窘迫需要1小时内干预,儿童肠套叠需要4小时内复位——可当医生被患儿淹没,抢救时间能延长40%。这延误的每一分钟,都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更可怕的是,家长开始“不信医院”了
身边误诊案例一多,家长的焦虑会变成两个极端:
一种是过度医疗——孩子轻微感冒就要求住院、做全套检查,医疗资源更紧张;另一种是拒绝治疗——宁愿信偏方、找非正规诊所,也不去医院。
某社区就出过家长给孩子喝“草药水”治发烧,结果导致肝损伤的案例。“我觉得医院医生靠不住,才想试试偏方。。。”家长说这话时满脸绝望。
当“去医院”变成家长的“最后选择”,而不是“首选”,这个体系就真的塌了
5-10年后呢?可能“没人会看儿科病”了
现在医学院儿科专业报考率已经跌了18%,谁愿意干压力大、待遇差的活儿?再过10年,现有儿科医生平均年龄超50岁,新人又补不上——到时候可能要从内科、外科临时抽人看儿科
某医学院教授的话让人脊背发凉:“这些医生没接受过系统儿科培训,医疗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更别提三四线城市了,8成社区医院已经关了儿科门诊。未来农村、乡镇的孩子生病,家长可能要连夜开车几百公里去大医院——“孩子突发高烧,路上的风险谁来承担?”
-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别让“孩子看病”,成为最奢侈的愿望
“7个儿科医生4个送外卖”,不是一个段子,是一个体系正在崩塌的信号
![]()
当医生被生活压垮、被工作榨干,当医疗质量变成“看运气”,最终买单的是千万孩子的健康
我们可以心疼医生,但更该追问:为什么让医生陷入这种困境?为什么孩子的命要靠“家长细心”来兜底?为什么一个文明社会,连“看儿科病”都成了赌博?
提高待遇、优化制度、降低风险——这些话说了无数遍,可改变在哪?
别等到医疗事故频发才重视,别等到体系彻底瘫痪才后悔。毕竟对每个家庭来说,“孩子健康”都是最大的愿望
别让“带孩子看个好医生”,变成最奢侈的期待;别让“7个儿科医生4个送外卖”的现状,演变成“孩子生病无医可救”的悲剧。
这不是拯救儿科医生,这是在守住下一代的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