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洛克菲勒:财富,从来都是对认知的补偿,而不是对勤劳的奖赏。因为勤劳是体力工作,以质量守恒来说,换取的从来都是等价的能量交换。而财富呢?是刨去基础生存消耗之外的收入,是额外的奖励。
讲个常识吧,无论古今中外,人类社会中最基层百姓的收入,从来都是“一担米”,在120-150斤左右。这基本能保证一家人(两大两小)不饿死,但也没有任何多余的储蓄。
是不是感到不服啊?那就看看中国古代的农民、工匠和基层小吏的收入吧。比如秦汉时期,宰相高官动辄千石,而基层小吏才“月俸八斛”,折合216斤谷子。而谷子是要脱壳的,平均出米率70%,所以216*0.7=151斤。你别嫌少,这已经比大多数农民工匠的收成稳定多了。
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上下浮动,但在生产力没有提升的情况下,基层百姓的收入是没有变化的,能不饿死就不错了。
一直到了50年代前期,咱们执行的是“折实工资”,也就是用各种实物来计算工资。其中北方用小米南方用大米,最高是国家级3400斤,司局级1500斤,基层25级办事员仍然是150斤。即便后来执行“工资制”,那也是按照国家标准的米价折算的。
后来之所以收入增加,尤其是改开之后大幅增加,那是因为机械化导致的生产力提升+农药化肥,粮食增收了所以价格走低,而并不是劳动力的价值增长了。
如果现在仍然用米价折算,那就得用绿色有机大米了,还得是人工播种+人工收割+脱壳的,每斤至少得2/30块钱甚至更贵,你算算最基层百姓的月收入能买多少斤?
也就是说,勤劳所换来的只有勉强填饱肚子,是能量热量的等价交换。而要想增加财富收入,那就得靠认知了。在古代是读书做官或经商,至少也是高级点儿的手工业者,附加值高的。
在现代呢,想多挣钱就得有才艺,无论是经商炒股还是当网红,反正都是用认知换钱,才艺也是认知的一种。甚至说运气也是一种认知,大多数的运气都给了有准备的人,或者是选择挣钱的,再或者是乐观者,天天躺平和上网当喷子键盘侠的一辈子也等不来运气。
还有,之所以说财富是对认知的“补偿”,是因为一定是先有认知,然后才能获得财富。或者说是先付出了成本,很久以后才能得到财富,这就是延迟享受,所以说是补偿。
而勤劳或勤奋,从来都只是用付出的能量换来对等的能量,不额外创造财富的。举个例子:机器坏了请工程师来检修,人家画个圈圈儿收费1万。问为什么这么贵?回答是:画圈儿值1块钱,但知道问题在哪儿价值9999……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共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