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胜林
来源:给思考留点时间
导语
按游戏的规则走,胜过百般辛苦和努力。
我们总以为靠勤奋加班、严格自律、攒满人脉,生活就能过好,就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可身边总有这样的人:
不用熬夜加班,业绩比你好;
微信好友不多,遇事总有人帮;
不用打卡自律,关键选择从不出错。
这不是运气,而是我们没看透真相:在社会上混得好,靠的不是表面的勤劳、自律或人脉,而是对本质规律的把握。
那些走得顺的人,都看透了三个核心规律。搞懂这三点,比盲目努力有用得多。
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与其埋头苦熬,不如先看清规律再发力。
1
目的性极强
所有行动都为终极目标服务
目的性极强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做事前先定好清晰的终极目标,之后每一步都围着目标转——不做无关的事,不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社交和虚假努力上,本质是有“靶心意识”。
比如有人想三年后开咖啡店,就会特意去咖啡店学运营、攒资源、摸透供应链,所有行动都在为这个目标铺路;而不是一边喊着“想开咖啡店”,一边又把时间耗在无意义的刷手机、瞎聊天上。
目的性强的人,行动像激光一样集中,每一分力都用在点子上;缺乏目标的人,行动像灯泡光一样分散,看似忙忙碌碌,其实都是瞎忙。
楚汉相争时的刘邦,就是“目的性极强”的典型。
他出身底层,论文采不如萧何,论武力打不过项羽,但从始至终都盯着“夺取天下”这个终极目标。
项羽威胁要煮了他父亲,他没被亲情绑架,冷静应对,怕情绪误了大事;
韩信索要齐王封号,他虽不满,却知道韩信的军事能力是打败项羽的关键,还是答应了;
他甚至能容忍韩信的傲慢,因为他清楚,和“夺取天下”比起来,个人情绪根本不值一提。
他的每一次决策、每一个行动,都在为终极目标服务。
这份极强的目的性,让他最终打败项羽,开创了大汉王朝。
想做到“目的性极强”,关键在三点:
第一,精准聚焦。
把80%的精力,放在对目标最关键的20%事务上。
人的精力有限,只有集中做核心事,才能高效推进。
比如考研,就专注专业课复习和英语真题,别花时间整理无关的精美笔记、参加不相关的社团活动。
第二,结果导向。
不拿“我很努力”当借口,只以“我做到了”为标准。
很多人总说“学到半夜”、“跑了十几个客户”,却从不问“知识点记住了吗”、“客户签单了吗”;
但目的性强的人会及时调整:学了没记住就换学习方法,跑客户没签单就优化沟通话术,只盯着结果动。
第三,拒绝干扰。
对偏离目标的事,果断说“不”。
比如准备职业资格考试时,朋友约着去旅游,就直接拒绝,不被无关的事拖慢进度;
要是总想着“别扫朋友兴”,最后考试失利,损失的还是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目标的船,任何风都是逆风。”
做事先定好明确的终极目标,让每一次行动都为目标服务,才能高效拿到结果。
2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做事的逻辑里,选方向、挑赛道,永远比闷头努力更重要。选择是战略,决定你走的路对不对;努力是战术,只决定你走得快不快。
方向错了,再用力也只是加速走向失败。
那些混得好的人,花在“选什么”上的时间,往往比“怎么做”多得多。
比如想进互联网行业,他们会瞄准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有潜力的领域深耕,而不是随便找份打杂的工作消耗自己。
阿里巴巴前CEO陆兆禧的经历,就是“选对赛道改变人生”的典型。他早年在广州四星酒店工作,拿着稳定的薪水,1999年却毅然放弃这份安稳,加入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阿里巴巴。
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普及,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但他看准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之后他从基层做起,先后负责B2B、淘宝、支付宝等核心业务,一步步做到CEO。如果当初没做“加入阿里”这个选择,哪怕他再努力,也很难有后来的成就。
想做好选择,关键要抓住三点:
第一,要有赛道思维。
优先选有增长潜力的行业,顺势而为比逆势硬拼容易得多。
在增长型行业里,哪怕只是中等努力,也能跟着行业一起进步;
但在衰退型行业里,就算拼尽全力,也难有大突破。
比如十几年前选对互联网行业的人,如今大多成了产品经理、技术骨干;
而选了部分纸质媒体的人,不仅晋升机会少,还可能面临失业风险。
第二,要把握好时机。
机会来之前做好准备,风险出现前及时退出。选对赛道还不够,得踩准时间点。
比如关注新能源行业,在它没火的时候就去学技术、攒资源,等行业爆发时就能抢占先机;
看到P2P金融出现风险信号,就果断退出,避免亏损。
第三,要合理分配资源。
把最好的资源,投到最有价值的选择上。
人的时间、精力、钱都是有限的,不能平均用力。比如手里有积蓄,会优先考虑优质基金、核心城市房产,而不是分散投到没价值的项目里,这样才能让收益最大化。
人生其实是无数选择的总和,重要的不是你多努力,而是你有没有选对努力的方向。
就像挖金矿,在有金矿的地方哪怕只做卖水的生意,也比在贫矿里拼命挖掘收获更多。
选对赛道、踩准时机、用好资源,比盲目努力更能让你混得好。
3
读懂人性,顺应人性
所谓“读懂人性,顺应人性”,不是耍心机算计别人,而是理解人的真实需求、行为动机和做事模式,与人相处时不违背人性规律。
毕竟社会由人组成,读不懂人性,就很难在人际关系里立足;
而顺应人性的核心,是看见他人需求,最终实现彼此共赢。
想做到这点,关键在三个方面:
第一,要懂洞察真实需求,别被表面诉求迷惑。
比如下属抱怨“工作太多做不完”,表面看是想减任务,实则可能是需要效率方法指导,或是希望自己的辛苦被看见、被认可。
这时候领导若能针对性解决——教他拆解任务,或是肯定他的付出,比单纯减工作量更能打动他,也更能解决问题。
第二,要会管理预期,别做过度承诺。
帮朋友办事时,不说“这事我肯定能办成”,而是说“我会尽力争取,但结果不确定,有进展我随时跟你说”。
这样朋友心里有合理期待,就算最后没办成,也能理解你的努力,不会影响彼此关系;反之,把话说太满,一旦办不成,反而容易伤感情。
第三,要明白价值交换是长久关系的基础。
这里的价值不只是钱,还可以是情感、帮助、知识——比如和朋友相处,你愿意分享有用的信息,在他需要时搭把手,等你遇到困难,他也会主动帮你;可要是只想着索取,从不付出,再亲近的关系也会慢慢疏远。
其实不止人际关系,做事情也得顺应人性,比如做公众号。
你看到的那些爆款文章,看似是靠算法推荐,本质上是读者用点击和阅读“投票”的结果——读者觉得内容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才愿意点开、看完。
所以想让公众号有高阅读,就得抓住人性里的需求:比如想“偷懒”看精简干货,想找认同、找情绪共鸣,或是想通过内容获得优越感。那些做得好的公众号,都是摸透了这个逻辑,既能抓住读者需求,又能持续调动他们的热情,自然能做起来。
说到底,读懂人性,就懂了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顺应人性不是妥协,而是尊重规律;
与人性对抗的人,总会处处碰壁;
而懂得和人性共舞的人,才能走得远、混得好。
4
这里是总结
这个时代从不缺勤奋自律的人,缺的是能看透本质的人。
很多人埋头做事,把体力当努力;
而混得好的人,先学会懂事——懂目标怎么定、懂赛道怎么选、懂人性怎么顺。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从“更努力”到“再努力”,而是从“只会做事”到“懂得本质”的跨越。
要知道,这世上最厉害的不是拼体力的人,而是能看透规律、借对力量的人。
当你开始用脑子想本质,而非单纯用时间耗体力,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
![]()
Photo by Javier Allegue Barros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必学线上课程】
【全面专业系统的管理服务体系】
陪伴企业成长——帮助企业持续管理能力改进
辅导/微咨询/实践工作坊/定制服务
为组织赋能——帮助企业管理绩效提升
线上/线下课程/专题内容
详情请咨询:
电话: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获得更多管理思想与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