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如今全球气温持续上升,
寒冬的凛冽似乎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
可回望历史长河,古代的冬天动辄零下数十度,
而宋朝以前甚至连棉花都未普及,
没有棉被御寒,古人究竟是如何挺过严冬的?
![]()
一、古代寒冷期
当下我们常感叹冬天不再像过去那样刺骨,这背后正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然而翻阅史册便可发现,气候的冷暖本就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我们的先民曾真实经历过漫长而酷烈的冰寒岁月。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曾对中华五千年气候演变做过系统研究,他指出,在这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国共经历过四次显著的“寒冷期”,累计时间超过一千五百年。
![]()
最早一次出现在西周时期,大约为公元前一千年前后,这场寒潮笼罩中原大地长达百余年,《竹书纪年》中明确记载:“汉水结冰,可通车马”,更有“牛马冻死于野”的惨状,足见当时极寒之深。
![]()
第二次大规模降温自东汉延续至魏晋南北朝,历时近五百年。据学者推算,彼时冬季平均气温比现今低2至4摄氏度,今日的渤海辽东湾在那时每年都会全面封冻,植物萌发时间也普遍推迟半个月左右,整个自然生态节律都被寒冷拉慢了脚步。
![]()
第三次寒冷阶段发生在宋辽金交替之际,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太湖在冬季常常完全冻结,坚固到足以承载车马通行,如同北国雪原。南方湖泊尚且如此,北方百姓的生活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
最近的一轮便是明清时期的“小冰期”,从明代中期一直延续到清末,这一时期冬日漫长、夏日短暂,极端天气频发。明朝末年频繁出现的旱灾与奇寒导致粮食连年歉收,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诱因之一。地方志中亦有淮河流域“九月飞雪,翌年二月方融”的记录,寒冷季节竟长达半年之久。
![]()
唐代诗人杜甫曾写下“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诗句,原本以为这是在隆冬时节发出的哀叹,但查阅资料后才知,那不过是八月一场秋雨后的夜晚,已让诗人冷得彻夜难眠!
![]()
更值得注意的是,“棉”字直到北宋才正式见于文献,在此之前仅有“绵”字,专指丝絮类填充物。棉花最初由边疆地区传入中原,并在宋元时期逐步推广,人们这才开始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保暖织物。那么在棉花尚未出现的时代,面对刺骨严寒,古人靠什么维系体温?
![]()
二、百姓过冬
对于贫苦人家而言,冬季是一年中最难捱的时光。寒风呼啸之夜,无力购置炭火的家庭只能蜷缩在单薄衣物中,用微弱的意志力等待春意来临。于是民间流传起一种名为“数九”的习俗:冬至当日画一枝八十一瓣梅花,每日染红一瓣,待花瓣尽染,春天也就悄然降临。
![]()
有人或许会问:山林遍布,为何不伐木取暖?事实上,古代山林大多受严格管控。西周时期,周厉王将山川湖泽收归王室所有,百姓仅能在规定时间内进入采伐。到了宋代,相关禁令更为严苛:“凡砍伐桑树或枣树作柴者,依法惩处;剥取桑皮达三工以上者,为首者处死。”
![]()
这意味着砍伐树木超过一百二十尺,主犯将被判处死刑,从犯则流放三千里。此外,还有权贵与寺庙拥有的私有山林,平民不得擅入。因此普通民众若想获取燃料,只能如《卖炭翁》所描绘那般,深入猛兽出没的荒山野岭,冒着生命危险砍柴烧炭。
![]()
老话说“穷人过夏,富人过冬”,这句话在当时极具现实意义。富贵之人身披貂裘狐袍,寝具是绫罗锦绣制成的厚被,而底层百姓只能将芦花、乱麻甚至干草塞进粗布夹衣中充当填充物。“布衾多年冷似铁”并非夸张修辞,而是无数寒门家庭的真实写照。
![]()
甚至有些人连完整衣物都没有,处境极为凄惨。正如杜甫在《石壕吏》中描写的那位老妇人:“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连一条完整的裙子都无法保有,可见其生活之困顿。在那样的寒冬里,生存本身就是一场严峻考验。
![]()
在棉花尚未传入且未普及的年代,普通人御寒主要依赖葛布与麻衣。富裕阶层使用动物皮毛和丝绸制品,而穷人则只能因地制宜,在夹层中填入芦花、鸡毛或茅草以求些许温暖。可惜这些材料保温性能差,极易压实成块,穿久了沉重僵硬,根本无法抵御真正的严寒。
![]()
唐宋时期,随着造纸工艺的进步,一种特殊的御寒衣物应运而生——纸衣。它由树皮纸制成,经过胡桃汁、乳香等物质蒸煮处理后变得柔韧耐用。虽然不及棉衣保暖,但至少能阻挡部分寒风。宋代官府甚至将纸衣列为救济贫困百姓的物资之一。
![]()
有趣的是,纸衣不仅为贫者所用,一些文人雅士也对其青睐有加。因其色泽洁白、质地轻软,契合宋代崇尚清简素雅的审美趣味。陆游就曾收到好友朱熹赠送的一床纸被,十分喜爱,不仅夜间盖用,白天还披着赏雪,并赋诗赞道:“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棉”。
![]()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元代。随着棉花种植广泛推广,加上黄道婆革新纺织工具,棉纺业迅速兴起。至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全国强制推行植棉政策,使得原本属于奢侈品的棉布“遍及天下”。从此,棉衣棉被走入寻常巷陌,穷人的寒冬终于迎来一丝暖意。
![]()
回首这段历史不过数百年光景,但一朵小小的棉花、一床朴素的纸被、一件塞满芦花的旧袄,背后承载的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与严寒抗争的日日夜夜。即便物资极度匮乏,他们依然未曾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哪怕靠着画梅计日、纸衣裹体,也在默默等待——等待冰雪消融,等待春风拂面。
![]()
三、贵族过冬
相较之下,权贵阶层的冬季生活截然不同。他们居住在构造精巧的宅邸中,屋内配备多种取暖设施。早在春秋时期已有“燎炉”,秦代则出现了壁炉与火墙系统。考古人员曾在咸阳宫遗址的浴池旁发掘出三座壁炉,炉内燃烧木炭,烟道以陶管连接并通向室外,热量通过墙体传导,使整间房屋保持温暖。
![]()
汉代皇宫设有“椒房殿”,墙壁涂抹混合花椒与芳香草药的泥浆,形成天然保温层,不仅恒温效果良好,室内还弥漫淡淡香气。普通百姓虽难以建造复杂火墙系统,但可在墙体内部设置烟道,将其与灶台及炕床相连。做饭时产生的热气顺势导入炕内,实现取暖功能。这种“火炕”模式至今仍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沿用。
![]()
除了大型供暖结构,贵族还配备火盆、手炉、脚炉等便携式取暖器具。平民多用陶土火盆,富贵人家则选用铜制或银制金属火盆。唐代贵族甚至手持熏香炉取暖,宋代则流行灌入热水的“脚炉”,形制类似现代热水袋,可置于被窝中暖足。
![]()
![]()
饮食方面,富人常食用花胶炖鸡、羊肉火锅、人参鸡汤等滋补佳肴,辅以当归、黄芪等药材,既能驱寒又可增强体质。外出乘坐轿子时,轿内也会安置小型炭炉以维持温度。相比之下,普通百姓往往依靠一碗热汤面、一口烈性烧酒,或参与“跌拐拐”这类肢体活动剧烈的游戏来促进血液循环、产生热量。
![]()
![]()
今天我们已无需再承受古人那样的严寒,
空调与集中供暖覆盖南北城乡,羽绒服轻盈又高效。
这份温暖的背后,不只是生活条件的提升,
更是历代智慧积累、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的共同成果。
![]()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交流!
信息来源:
1.网易: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
2.腾讯网: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