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尹睿
秋日的阳光透过三楼的窗户,轻轻穿过窗台的鲜花,又暖暖地洒在床上,轻柔的轻音乐在空气中打着旋,床上的老人眉头舒展,呼吸均匀,睡得正香。不用多言,便知李勇和马更旭把母亲照顾得有多用心,看着屋里适老化改造的家具和干净整洁的的环境,便知这份孝敬里,藏着沉甸甸的重视。
![]()
李勇的母亲正在安睡,她的房间进行了全屋适老化改造。
“即使我们家住在三楼,即使我婆婆失能失智,每次给她换衣服、换尿不湿,我都会先拉严窗帘。”马更旭的这句话,恰恰道破了当下养老最该有的底色:比起“孝”的义务感,“敬”的尊严感才是支撑长久照护的基石。
许多人把“久病床前无孝子”归咎于“忍耐极限”,却忽略了“敬畏生命”才是破解困境的钥匙。有人将老人视为“负担”,认为能照顾两三年已算“孝顺”。
李勇对这种逻辑不敢苟同,“孝顺不是忍耐,而是必须完成的人生功课。就像小时候父母教我们走路吃饭,现在该我们把他们当回事。”他见过太多人陷入误区:以为花钱雇保姆、护工就能替代子女责任,却没意识到“钱能解决服务,却买不来尊重”。“一个朋友的父亲虽不识字,却始终坚持清醒的时候要自己去卫生间,护工图省事让其在床上解决,老人感觉非常不舒服。”他认为,老人的抗拒不是“添麻烦”,而是对尊严的本能坚守。
马更旭在帮朋友对接护工时,总会先做一件事:和护工深谈“尊重”的边界——不能用训孩子的语气对老人说话,不能因老人尿床甩脸色,更不能当着老人的面议论“老糊涂了”。“他们不是‘失能的病人’,是曾撑起一个家的长辈,甚至现在仍在用不再健壮的身体帮我们完成这一生必须完成的孝敬。”
更易被忽视的,是老人面对死亡的恐惧。李勇发现,老人们能理解子女照顾孩子的“甘之如饴”,却难以接受自己“走向衰老”——他们怕的不只是“走向死亡”,更是怕自己变成“没用的累赘”,怕自己再也配不上家人的重视。此时,子女的“敬”便成了最好的慰藉。不是简单的“喂饭擦身”,而是拉着他们的手聊过往,把旧照片摆到床头,哪怕老人记不清事情,也能从眼神的温度里感受到“自己依然重要”。这种敬畏,消解的是老人的恐惧,也守住了子女内心的孝德底线。
可遗憾的是,不少人长大后,就慢慢丢了这份敬畏。总觉得自己读的书多、见的世面广,认知比父母高,面对失能失智的老人,不自觉就流露出“俯视”的心态:嫌老人动作慢,怪老人记性差,甚至觉得“跟他们说再多也没用”。“小时候父母抱着我们过马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现在我们照顾老人,不过是把当年他们给我们的温柔,原样还给他们而已。”马更旭说。
养老从来不是“技术活”,而是“良心活”。护工的手轻一点、语气柔一点,子女多花点时间和老人说话,对接服务时多强调一次“尊重”,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是“敬”的具象化。正如李勇所说:“很多人不是不想孝,是不懂怎么孝——孝的核心,是让老人有尊严地老去。”
养老服务的质量,从不取决于花钱多少、护工经验多丰富,而取决于我们是否把“敬”放进每一个细节里。在采访的过程中,李勇与马更旭反复强调“敬”的重要性,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并将一直做下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