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南溪区仙临镇龙川村的田野上,绿油油的红苕尖、嫩生生的韭菜与翻新的菜畦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收秋种图景。村民们或弯腰掐尖,或挥镰收割,或翻土栽苗,处处涌动着产业振兴的澎湃活力。在这片热土上,仙临镇龙川村引进宜宾市南溪区亚亚家庭农场,开展的"菜稻菜"轮作模式,正以全链条保障、创新合作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
蔬菜基地航拍图
![]()
“致富账本”里的幸福密码
10月17日,龙川村,村民顾大方背着满背篓韭菜往家赶。“到10月收入就有4万多元了!”这位70岁的老人翻开他的记账本,笑容里满是自豪。账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今年以来的每一笔收支:5月前仅售7000余元,5月后蔬菜集中上市,收入如春潮般涌来。“我们老两口打理着3块菜地,孩子们有空就搭把手,我当了一辈子农民,这个效益是很‘乐观’的!”
![]()
袁晓燕在顾大方家帮助整理韭菜
顾大方的账本,是龙川村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在宜宾市南溪区亚亚家庭农场负责人、南溪区政协委员袁晓燕的带动下,龙川村16户村民通过“农场+村集体+农户”模式,将传统农耕转变为标准化、订单化的现代农业。从统一提供的优质秧苗,到田间管理的技术指导,再到保底收购的市场保障,全链条服务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
茂盛的韭菜
![]()
创新模式激活“菜篮子”经济
“红苕尖要围着中心窝呈三角形栽种,这样根系发达、产量高。”田野间,袁晓燕正手把手教村民蒲元蓉栽种技巧。这位曾在外务工的妇女,今年3月开始种植蔬菜,6月投产以来月均收入达7000余元。“现在既能顾家,收入还不比打工少!”她擦擦额头的汗笑着说。
![]()
袁晓燕指导蒲元蓉栽种红苕尖
亚亚家庭农场通过“三保障”机制破解传统农业痛点:技术团队定期巡田指导,确保科学种植;与大型商超签订长期订单,解决销售后顾之忧;设立保底收购价,抵御市场波动风险。
![]()
政协委员的“共富经”
“看到乡亲们的信心和干劲,我更想把十年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作为区政协委员,在袁晓燕的规划中,龙川村将打造“四季有菜、季季有收”的循环农业。这种“菜稻菜”轮作模式,既保障了土地可持续利用,又让亩均收益提升至传统种植的3倍。
![]()
已装篮的血皮菜
来源:南溪区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