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56岁的张阿姨靠在窗边,看着昏暗天色,她轻轻地捂住腹部,又是一阵莫名的胀痛。家人劝她早点去医院,她却不以为然:“胃不舒服,吃点消食片就好了。”几天后,疼痛没有缓解,反倒隐隐作恶——腹胀、食欲下降,整个人连说话的力气都少了。
家人终于坚持带她去了医院。医生听完病情,神色凝重,手心渗出冷汗:“我们得立刻做CT检查。”拿到CT结果后的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肝癌,还是晚期……”医生低声说道。这不是电视剧里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
许多人可能会纳闷,为什么腹痛腹胀这样常见的小毛病,竟能成为困扰健康的大凶兆?一项覆盖全国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原发性肝癌年新发病例超37万,死亡率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第二位,而且五成以上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
腹胀腹痛易被误认为是消化不良、胃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那么,肝癌真的如“无声杀手”,毫无征兆地到来吗?或者,其实我们的身体一直在“悄悄报警”,只是众多人忽视了这些微妙信号?尤其是第3个症状,你身边可能很多人都没意识到。
长期以来,肝癌因其早期无明显症状、进展快、恶性度高,被临床称为“隐匿的杀手”。惠州中心人民医院肝胆专家指出,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只有在肿瘤不断变大压迫至包膜,才会出现疼痛感和腹胀现象。
上述张阿姨的症状正是如此。数据显示,70%以上肝癌患者就诊时已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腹痛腹胀、乏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极易被误诊为肠胃炎、胆囊炎等。
![]()
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高危人群(如长期乙肝病毒携带者、脂肪肝、酗酒者、40岁以上男性等)的肝癌隐发风险比常人高出5-10倍。医学研究证实,慢性肝炎患者每年发生肝癌的概率约为2-4%,肝硬化则进一步推高了风险。
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将腹部不适归因于饮食不规律或消化问题,一味用保健品或消化药“拖着”不治,从而耽误了最佳干预时期。
事实上,我国肝癌的总体五年生存率不到12.5%,而同期发现并手术切除的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可提升到60%以上。肝癌的“假面”越早被识破,生的希望就越大。
![]()
临床大量数据显示,腹部持续隐痛、胀满、消化道症状反复是肝癌的重要信号。若这些症状反复持续三个月以上,尤其合并下列改变,务必高度警惕:
一是体重突降、面色晦暗。肝脏参与能量合成和代谢,肝癌患者常出现短期内体重锐减,甚至3个月内瘦5公斤以上。
二是右上腹或肩背部持续痛感。肿瘤累及肝膜,疼痛可沿膈神经向背部、肩部放射。
三是恶心、厌油、轻微黄疸。肝癌影响胆汁分泌,部分患者表现为饭后恶心,甚至皮肤、巩膜轻微发黄,常被忽视。
![]()
四是腹部触及包块或腹水。中晚期肝癌患者,腹部可出现触及肿块,甚至出现不明原因的腹胀、腹水。这一信号常因腹部肥胖等掩饰,被“大意”掉。
一项发表于《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前瞻性研究发现,56%的晚期肝癌患者初次就诊就已存在腹胀症状,其中高达74%的患者,对初期信号几乎没有警觉。这些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肝癌不是“无声”的,关键是你是否在意了这些微小变化。
健康其实就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细节里。肝癌“绝非不可控”,但前提是——早发现、早诊断、主动管理。
第一步,定期体检筛查。40岁以上、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大量饮酒、脂肪肝人群,建议至少每年1-2次B超+甲胎蛋白联合检测,这两项能检出约85%的早期肝癌苗头。
![]()
第二步,坚持健康饮食习惯。控制高脂、熏烤、腌制食物摄入,远离发霉花生、谷类等高致癌风险物,饮食以蔬菜、新鲜水果、优质蛋白为主。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约35%的肝癌与黄曲霉素相关,不要小看厨房粮食储存。
第三步,科学作息与戒酒。长期熬夜、暴饮暴食、酗酒等,都极易损伤肝脏。数据表明,每天饮酒超过50克者,肝癌风险增加3.1倍。
第四步,谨慎用药,防止肝脏损伤。避免滥用保健品、抗生素,服用任何药物前,咨询医生是否对肝有副作用。
如已出现不适症状,请不要盲目自行判断,务必及早到正规医院就医。B超、CT等影像学技术的灵敏度已大幅提升,能够让“米粒大小的病灶”无处遁形,早筛查、早治疗就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防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